自10月以来,我省受连续阴雨天气影响,部分小麦主产区出现播种推迟、土壤墒情偏大等问题,给冬小麦冬前生长带来不利影响。为夯实来年丰收基础,我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积极响应、迅速行动。11月15-19日,小麦中心育种研究室主任吕亮杰博士带领技术团队深入4市4县6乡10村,开展多层次、精准化晚播小麦应变管理专项指导,为晚播小麦稳产增产开出“科技药方”。
科技支撑,应对晚播挑战。在定州和邢台的技术培训班上,吕亮杰博士系统讲授了“优质高产小麦晚播生产关键技术”及“晚播小麦冬保春促管理技术”,围绕品种选育、晚播小麦生长发育特点、冬前和春季水肥管理、田间病虫害等关键技术,为农户系统解析高产稳产路径,帮助农户科学开展田间管理,促进苗情稳健转化。课堂培训班为构建高质量麦田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
田间指导,落实“四补一促”。在辛集市小麦种植核心区,团队查看了土壤墒情与出苗情况,针对当地地块黏重、出苗不齐的问题,现场指导“浅播镇压”技术要点:“晚播小麦要坚持‘播深3-5厘米为宜,比适期播种浅1厘米’,播后压干不压湿,才能促进种土密接、减少弱苗”。强调要严格遵循“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进度服从质量”原则。在顺平县万源家庭农场的富硒小麦基地里,吕亮杰博士结合当地富硒土壤优势,为种植户定制“抗逆+提质”方案。针对秸秆还田地块,建议降低留茬高度、确保粉碎均匀,选用冀麦U87等抗寒抗旱品种是基础,还要加强冬前和春季田间管理。既弥补晚播积温不足,又能提升富硒小麦品质。针对元氏县南佐镇的沙土地晚播弱苗地块,提出“冬肥春用、促弱转壮”对策。现场发放技术明白纸,重点讲解冬前管理要点:“寒潮来临前做好防冻准备,结合越冬水每亩追施2-3公斤尿素,为来年起身拔节储备养分。”同时提醒种植户加强茎基腐病、纹枯病监测,“晚播麦苗弱,更易受蚜虫、纹枯病侵袭”。
针对晚播小麦团队不仅“开药方”,更注重“传技术”,全程紧扣“四补一促”技术路线,通过课题培训、现场实操、疑问解答等方式,开展室内集中培训3次、田间现场培训6次,累计培训农技人员、合作社代表与种粮大户300余人次,解决土壤散墒、品种选择、精准施肥等关键问题20余个,构建起“理论讲解+现场示范+个性指导”的全方位技术服务网络,有效缓解了农户的生产顾虑,为小麦稳产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