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5/5 10:14:09
 
English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人才队伍
  概况  
  农科英才
  人物简介
  博士后合作导师
  专家行动
    人才队伍

谷子专家李东辉

李东辉同志,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祖籍辽宁省义县,1921年11月12日出生于北京,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1949年到河北从事谷子科研工作,1990年在工作中病逝。为我省谷子科研和生产发展呕心沥血工作41年,无私的献出了毕生精力,做出了重大贡献。以他为主选育出13个谷子优良品种,研究出谷子沟播‘一优三改’技术,实现了品种更新,改进了栽培技术,促进了生产发展。40多年来,他参加和撰写了《中国谷子栽培学》等14部著作和30篇论文。他主持国家“七五”谷子育种攻关,取得了突出成绩,受到了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农业部的好评。1981年省政府授予他模范科技工作者,1984年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5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被授予河北省劳动模范。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李东辉同志从事谷子专业科研工作,选育出8个‘沙农号’谷子系列品种在张家口等地推广180万亩,代替了农家品种,实现了建国后的第一次品种更新。他深入农村,总结群众经验,提出了谷子“断根”、“增粒”高产理论和技术,用于生产,提高了产量。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李东辉同志被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关进了‘牛棚’全家到曲周县插队落户,他自费出省引种。当年试种获得亩产千斤的高产,他细心在田间视察,选择自然变异单株,后来培育成了“冀谷5号”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
      七十年代,他在农村基层研究抗倒伏,抗病害的沟播栽培技术,与当地合作研制出谷子沟播机,总结提出三抗品种、机播沟种,宽幅密植,提高光能利用的配套技术,分别在河北、河南、陕西等省推广100万亩。1977年,农业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夏谷沟播的科教片。这项技术受到来院考察的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中心的赞赏。
      他在栾城贾村一蹲就是五年,通过建立群众性的试验示范网,组织谷子育种、栽培、植保、土肥等专业的技术人员协作示范推产谷子沟播技术,把当地谷子从亩产二三百斤,提高到五六百斤。最高产量高达800斤。八十年代他到南宫蹲点,积极探索,改春谷为夏谷,改一年种一季谷子到上下两茬。组织南宫市垂阳镇640多名农民技术员成立了谷子研究会,他担任技术顾问,共同研究出品种与栽培技术相结合的“一优三改”配套技术。使垂阳镇的夏谷面积由1000到2000亩推广到12000亩,改变了麦茬谷产量低而不稳的局面。1989年一万多亩夏播谷平均亩产375公斤,比春播谷产量最高的1983年提高了66%,6年来,向国家提供商品谷500万公斤,出口商品谷5万公斤,繁育优良谷种100万公斤。垂阳镇长说,李先生在南宫立了奇功,改变了谷子生产面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1980年,一场车祸创伤了他的一根肋骨,身上多处受伤,流血不止,咳嗽难眠。但他不听亲人的劝阻,到广西搞育种试验,调到北京参加《谷子品种志》审稿,后到山西参加《中国谷子栽培学》的编审。由于劳累过度,胸闷气短,痰中带血。编审后又给山西农科院做报告,讲了半个小时就汗流满面,无法继续下去,在场听众无不为之感动。回到石家庄,他拍了胸大片,没等结果出来,他又背上谷种,挤上了公共汽车到藁城安排试验,回所后筹备全国谷子科研会议,不幸消息传来,检查结果:“中心型肺瘤已转移”他午夜两点起床写下了遗书,然后到北京接受手术。手术前,他还向所领导汇报和安排了两项科研工作。
      手术后,他休养不到半年,就开始与时间赛跑,冬到海南春到广西夏到河北,九年时间里仅在家过了两个春节。1987年,参加了“党的十三大”会议后随即在北京乘机飞海南,指导谷子有育种工作,一年中他三下海南。
      1985年,农业部与河北省政府联合投资在河北成立谷子研究所,李东辉同志负责组建了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创办了《粟类作物》期刊。他主持了全国育种“七五”攻关课题,南到海南,北到黑龙江,西到陕西,东到山东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1989年4 、5月先后到山东,河南,山西,黑龙江等省检查工作。回所后,他双手发颤,舌头僵硬,口齿不清,可他还是把助手叫到家艰难的安排工作。半个月后,身体刚有好转,他就又到北京、内蒙古和吉林去了。1990年在北京组织全国谷子育种“七五”攻关课题验收会议期间,他日夜操劳,亲自处理具体事务,由于心脏病突发,夺取了他的生命。
      李东辉同志常说:“做为一个中国式的农业专家,应具有生产观点、群众观点、为人民服务观点。”他就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987年,谷子试验基地建立在内丘县南宋村,李东辉同志与助手一起,吃住在南宋,根据当地干旱的特点,推广了抗旱品种冀谷11号,在干旱的情况下,玉米几乎颗粒无收,而谷子获得了亩产200斤的好收成,该品种迅速在全县推开。1989年他与其他同志一起在武安市签订了10万亩谷子增产百斤的技术承包合同,超额完成了承包指标,提高了谷子产量。
      武安市磁山镇是新时期时代的文化遗址,谷子的发源地。年近70岁的李东辉同志1989年到邯郸武安农村深入考察,总结了“武安种谷十八法”撰写了著作《武安谷》,为河北谷子发源地的种谷经验,树碑立传。
      李东辉同志宣传推广科技成果,不分是自己的还是群众的,不管是河北的还是外省的,他都一并对待,完全从生产出发。他既宣传推广自己插队落户开始选育的冀谷5号,并亲自总结经验,还宣传推广我省沧州地区农科所选育新品种冀谷6号,也宣传推广了亲自主持引进的河南品种“豫谷1号”,使全省谷子产量有了提高。
      李东辉同志在全国谷子学术界有很高的声望,在主持“七五”谷子育种攻关课题期间,他很尊重协作的各省专家,走遍山东、山西、陕西、河南、黑龙江等9个省份的17个协作单位。凡是协作组的专家到石家庄,他都亲自接待,经常安排到自己家里吃饭,对每一个专家从身体健康到工作的具体小事他都挂在心上,因此,各省的专家都很尊重他,整个“七五”期间,攻关组协作顺利的完成任务。
      县乡的科技员找到李东辉同志,李东辉同志热情接待,所里没有食堂就安排到自己家吃饭,排除万难,接到曲阳县一民办科研单位的求援信后,他带上助手,亲自到曲阳指导工作,并热情的把他们请到所里来学习提高。
      李东辉同志,非常注意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他常说,真金是从火里炼出来的。下海南,去广西,在艰苦的环境下锻炼现在都成为研究所里的骨干,对青年人,他交任务,严要求。在生活上非常关心,一助手得病住院,他亲自做饭送到医院,求医找药,帮助治病。一位外地来的研究生,生活较困难,在南京学习期间,李东辉同志把自己的100元工资寄给他补贴生活,鼓励他好好学习,这位同志从国外学习回成归来,李东辉又亲自到北京去接,这位研究生不负众望除了完成学业外,还带回了260多篇各国的谷子研究论文。广大科技人员在李东辉同志革命精神鼓舞下,奋发图强,努力工作,建所仅5年取得了14项科技成果,1989年科研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居全院第一,受到了省科委的表彰。
      李东辉同志,为我国谷子科研事业奋斗了一生,他是我们科技人员的楷模,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他虽长眠于地下,但他的精神长存。我们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把我省的谷子研究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