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4/28 9:37:09
 
English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人才队伍
  概况  
  农科英才
  人物简介
  博士后合作导师
  专家行动
    人才队伍

默默耕耘 构建“大豆王国”

张孟臣研究员,大豆育种专家。1956年10月出生,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毕业。河北省院士后备人才、省管优秀专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优秀回国留学人员、河北省劳动模范;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农业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现任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河北分中心主任、黄淮海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北省油料杂粮遗传育种首席专家,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一级学科带头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黄淮海区域专家组组长,黄淮海大豆育种协作网主任委员;兼任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大豆种植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成果评审专家;河北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等。
      构建“大豆王国”
      大豆一直是我省主要的粮食与油料作物之一。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河北还没有自己的当家品种,以种植东北、山东的品种为主。由于外地品种有其地域性和适应性,在我省种植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抗性差、生育期长、产量低等问题,致使全省的大豆亩产一直在80公斤左右徘徊。
      “一定要培育出适应河北地域的高产品种,甩掉大豆低产省的帽子。”虽然刚刚接触大豆育种,但是张孟臣有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针对一年两熟制夏大豆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张孟臣提出“主茎型大群体”育种路线。为缩短育种进程,增强品种的适应性,他坚持春在广西、夏在河北、冬在海南进行一年三代动态育种,经历了几个春秋的“南繁北育”和不同年份、不同地域的广泛选育,最终育成了突破性品种“冀豆7号”,首创夏大豆亩产316公斤的最高产量纪录,结束了我省大豆长期低产的历史,同时突破了我国现有大豆品种的适应范围,实现了早熟、高产与适应性的统一,成为我国大豆育种史上唯一获得“国家重大农作物新品种后补助”的品种。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大豆产业开放以后,国外转基因大豆如潮水般涌了进来,中国非转基因大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作为一名大豆育种专家,张孟臣感到身上的担子十分沉重。
      “我们虽然无法阻挡国外转基因大豆涌入中国,但是有责任、有义务和全国大豆科技工作者共同奋斗,提高中国大豆的品质和核心竞争力。”张孟臣说。
      为突破困境,他带领科研人员扎进田间地头,反复选种、做实验。有时为了分析一个生物性状,他几天几夜不合眼。由于经常性地几天几夜不回家,妻子说他把大豆种子看得比自己的孩子还金贵。面对妻子的责怪,他只是抱歉地一笑,因为他太钟爱大豆育种事业了。2001年4月,张孟臣培育的高油大豆“冀黄13号”通过鉴定。经测定,“冀黄 13号”含油量高达24.1%,不仅在国内大豆品种中最高,而且比进口大豆高2至3个百分点,成为我国与国外高油大豆抗衡的最优势品种。
      近年来,高产优质、抗逆性是大豆新品种的方向,但培育一个有突破性的新品种非常困难。“一般需要10年的时间,而且必须扎根田间地头,只窝在实验室里是不行的”,张孟臣说。
      30多年来,张孟臣一直致力于解决这样的难题,先后育成具有突破性的高产、高油、高蛋白大豆系列品种19个(国审10个)。“冀豆7号”、“五星1号”、“冀黄13号”、 高蛋白大豆冀豆15号、高油大豆“冀nf58”、 超高产高油大豆“冀豆17号”……这些都是张孟臣构建品种繁多的“大豆王国”的成员,每一名新成员背后都凝结着他艰辛的付出。
      实现“大豆产业振兴”
      为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建立了夏大豆区第一个良种繁育、技术示范与商品生产为一体的万亩规模大豆基地,并在石家庄实现了全区(市)连续十几年大豆平均亩产超过200公斤的全国性区域高产典范。在冀豆7号迅速发展的5年中,河北省大豆单产以年均12%的递增率超常规发展,结束了大豆低产省的历史。并推广应用于11个省市3000多万亩。张孟臣被国家科委表彰为“国家级科技成果推广突出贡献先进个人”。
      为推动区域大豆产业发展,2008年张孟臣牵头组织了黄淮海地区大豆联合鉴评,并成立了大豆轮回群体选择研究协作组,2009年成立了由黄淮海及西北地区10省市56个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参加的黄淮海大豆育种协作网。作为黄淮海大豆区域专家组组长,研究了黄淮海大豆生态区划与优质大豆种植区划;组织了黄淮海优良大豆品种联合鉴评,取得显著成效并扩展到全国三大产区。并将创新的优异种质提供给国内22个省市育种单位利用。目前,张孟臣又与黄淮海区域专家一道开展黄淮海地区大豆产业布局及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以实现中国“大豆产业振兴”。
      近十年来取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合作1项)、省长特别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其它科技奖励多项,获得国家补助奖励8项……,这些数字的背后是辛劳的付出。张孟臣先后主持承担总投资9926万元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投资835万元的“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石家庄分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3550万元的“国家黄淮海大豆转基因中试与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以及农业部“黄淮海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建设,并承担国家948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跨越计划、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等多项研究课题。
      培养“大豆创新人才”
      张孟臣研究员常说,“中国大豆科技靠一个人、一个团队是搞不好的,中国大豆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好的科研平台”。他这么说,也这么做了。他搭建了大豆学术交流平台,组建了黄淮海育种网络,推动了区域大豆产业化发展。他领导建成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石家庄分中心、国家黄淮海大豆转基因中试与产业化基地、农业部黄淮海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与领先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以及科研院校联合成立根瘤菌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国际前沿学术机构保持长期交流,在人员互访、资源引进和技术交流方面深入合作,为大豆高技术产业化奠定了发展平台。
      2012年5月,张孟臣和他带领的大豆研究中心分获省委、省政府命名的河北省‘巨人计划’创新创业团队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荣誉称号。
      在大家眼中,张孟臣不仅是河北省院士后备人才,河北省油料杂粮遗传育种首席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黄淮海区域专家组组长,农业部黄淮海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更是大家在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和严谨作风等方面的学习典范。
      “张主任对大豆事业无私奉献、执着追求、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大豆团队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一层次人才、河北省先进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杨春燕研究员这样说。
      目前,张孟臣和他的创新团队育成的大豆系列品种,种植面积占全省大豆面积的70%以上,在国内累计创造了5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
      在成绩面前,张孟臣及其领导的团队并没有自满止步,将瞄准“稳定突破300公斤超高产”这个目标,充分应用我国丰富的基因资源,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将分子标记辅助大豆育种、轮回群体选择方法、回交导入系构建等技术更多地应用到育种实践中区,同时加快“南繁”步伐,缩短育种进程,增强品种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