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新闻中心
 
   
   首页通知公告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祖国,我为您歌唱” 迎国庆演讲比赛部分作品刊载
发布人:遗传生理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1-10-25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青年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创业奉献的积极性,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国62周年,9月28日,院团委举办了“祖国,我为您歌唱”演讲比赛。
         参加演讲比赛的13名选手,是在院属各单位推荐的36名人员中筛选出来的。经演讲人演讲和评委现场评定,有1人获得一等奖、2人获得二等奖、3人获得三等奖、7人获得优秀奖,3个单位获得组织奖。
         党委书记胡木强做了总结讲话。他说,这次演讲表现出我们农科院人良好的精神风貌,是一次凝心聚力、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这次比赛,体现了我院中青年职工充满炽热的工作激情、充满后劲的发展动力、充满希望的发展前景。
         胡书记指出,中青年干部职工是加快我院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期望全院中青年同志,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个人抱负与祖国需要相结合、长远计划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农科院事业发展争做新贡献。
        
         现将参赛选手部分作品进行刊载:
         1、农科人—改革创新排头兵(一等奖)经济作物研究所 焦永刚
         2、美丽的家园 我为您歌唱(二等奖)昌黎果树研究所 马爱红
         3、奉献在心中 拼搏铸辉煌(三等奖)棉花研究所 张海娜
         4、人在旅途 (三等奖)遗传生理研究所 胡 栋
         5、心怀祖国 献身农业 (优秀奖)旱作农业研究所 郑春莲
农科人—改革创新排头兵
经济作物研究所 焦永刚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开了一扇尘封多年的门。压抑太久的中国,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和旺盛生命力,沐浴着早春的阳光,迫不及待地奔涌而出,一个蓬勃向上的崭新中国,又回来了……。
         遥想,1949年新中国成立,亿万国人欢欣鼓舞,历经深重灾难的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然而,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革动荡,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出路在哪?在这关乎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政治家和最底层农民,共同翻开新的历史一页。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了“红手印儿”,干起了“大包干儿”,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勇气,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引中国走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之路,新中国从此也走上了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推动了农业发展变革,农业发展变革促进了农业科技水平变革,新时代的农业科研人员从此也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之中。农科人的杰出代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硬是凭着两腿泥一双手培育出让世界惊叹的“杂交稻”。2011年9月20日又传来捷报,他历经40余年的探索与创新,培育出的中国超级杂交稻亩产突破900公斤,是全球水稻平均产量的3倍还多。中国人靠自己的勤劳与智慧,用占世界十分之一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一个世界奇迹。
         建院60多年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的农科人秉承着“科研立院,创新强院,产业富院,管理兴院”理念,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他们以科技创新为农村改革发展的基石与后盾,以科技服务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与示范,无数的农科人选择了把论文写在田间与地头,写在麦浪翻滚的金秋,写上农民喜不自禁的笑容。他们当中有河北省十大新闻人物,守望棉田60载的老专家——韩泽林;有长眠谷地边,生命不息科研不止的谷子专家——李东辉,更有百千个仍默默无闻奋斗在农业一线的农科人。科技著作百余部,科技成果千余项,农产新品万余种,经济效益上亿元,新时代的农科人就是用这样的方式为农业的改革创新,为祖国的飞速发展做着注释。
         2011年,在普通人眼里或许是平凡的一年,但在我们心里却有几分痛楚。这一年,视棉花育种为生命的老专家,农科人的楷模——韩泽林老先生走了,他的一生为农科人践行着“呕心沥血、精益求精”的农科精神。这一年,我们敬爱的老院长李广敏先生走了,他教书育人30载、科研创新40年,他真正用“言传身教”来影响认识他的每一个人,人们熟睡的清晨有他轻快的脚步、轻爽的笑声,人们回家休息的夜晚有他笔走龙蛇、伏案书法、埋头创作的身影。我永远忘不了李院长为我写下的“勤自克坚”四个字,勤奋、勤劳、自信、自律、克制、克勉、坚持、坚强,这正是李院长人格精神的写照,也是我们晚辈一生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古有“精忠报国”的岳飞,“沙场点兵”的辛弃疾,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近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毛泽东,“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他们是建立新中国的脊梁;现有“为人民服务”的雷锋,“铁人精神”的王进喜,他们是建设新社会的脊梁;今天,把农村当战场,以农田作舞台,为三农事业奉献青春、穷尽一生的农业科研工作者——新时代的农科人,他们!是30多年农业创新发展的“脊梁”!
         他们不畏艰辛,埋头苦干,是为了早日取得农业改革发展的新成果;他们不分寒暑,拼命硬干,是为了技术创新、攻克难关;他们舍身求法,从青年到白头,是为了农民脱贫致富同奔小康;他们为民请命,从试验室到田间地头,是为了让农民视若生命的农作物抗病高产、节支增收。他们的人生可能很平凡,但决不平庸;他们的人生不一定伟大,却是那么的踏实而崇高。他们身先士卒,冲在三农事业最前线,他们汇集科研成果,以科技力量推动三农事业的持续创新与高速发展……。
         当之无愧农科人,改革创新排头兵!
美丽的家园 我为您歌唱
昌黎果树研究所 马爱红

         我的家园坐落在冀东地区的一座小城上,她没有都市的繁华,也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但是,她祥和而宁静,充满生机!金秋十月,秋高气爽,走进家园,就宛如进入了一个叠翠流金的果园,硕果累累,阵阵飘香。葡萄园里,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棚下的新品种“月光无核”、“霞光”犹如一串串珍珠,紫中带亮,圆润可爱。苹果园里,“苹帅”、“苹艳”红里透黄,色彩鲜润,芳香四溢。桃园里的“艳保”、“翠保”像一个个的胖娃娃,红着脸,扒开树叶,俏皮地偷偷向人们笑……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
         在这幅美丽的画卷上,处处点缀着昌果人活跃的身影。没有大家夜以继日的耕耘,怎么会有今日的硕果累累;没有全体成员无私的奉献付出,从何来得花果飘香?果研所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保持着科研的魅力,保护着优美的环境,维护着社会的安定团结……,在经营好、管理好研究所建设的宏伟蓝图上,勾画出最为亮丽的色彩!
         说到这里不能不说说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因为,正是这种敬业奉献的精神使这个历史悠远的研究所充满青春的活力,彰显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那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他的日记中写下的一段话。他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岗位,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要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量,做出最大的贡献。
         也许有人会说,人之初,性本惰,能修炼到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境界,古往今来能有几人?我要说:非也!在我们的时代,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感人的例子。葡萄砧木选育岗位科学家赵胜建研究员,为改善课题科研条件,提高科研水平,为准备材料常常工作至凌晨三四点,兢兢业业,不辞辛苦。板栗专家孔德军研究员,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板栗研究的工作上,为我省板栗产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而果研所最为美丽的一道风景线是每天清晨,一些年轻人还在蒙蒙睡意时,一位长者已经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他就是我们可敬的宋所长!为了增加所里的科研经费,为了提高职工的收入水平,为了改善所里的办公环境,宋所长上下奔走,费劲心思。一阵微风吹来,所长梳理整齐的头发有一丝凌乱,而一根根银丝一般的白发在黑发中清晰可见。他昔日挺拔的身材因为过度劳累而略显疲惫,但是我们在他眼中看到的却是从容、坚定与执着!
         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所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我所以“服务全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科技创新、科技服务”为中心,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重要进展,科研经费大幅度提升,科研条件大大改善。河北省蒲螨中心在我所成立,本中心掌握十余种蒲螨资源,位居全国首位,同时也是唯一一家进行蒲螨种类鉴定的权威单位。河北省首个葡萄砧木种质资源库在我所成立,河北省葡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即将建成,……。这些,为我们科研再上台阶夯实了基础,成为了我们蓄势待发的加油站!
         作为年轻人,我们学习长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学习他们的爱岗敬业。同样,相信在座的都有同感,我们选择了农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选择了奉献。远离了华丽的服饰,筛减了时尚的化妆品,取而代之的是烈日晒黑了脸庞,泥土弄糙了双手。但是,我们在这片大地上沉淀了心情,在这里驻足、扎根、守望。我们是失去一些东西,但我们没有失去最为宝贵的青春。我们也没有辜负自己的青春,我们正用汗水见证着成长,用奉献丈量着价值。
         我们自己清楚的知道,平凡的岗位需要我们付出,地里每一棵苗每一棵树需要我们付出,实验室里每一个数据需要我们付出,火热的生活需要我们的付出,构建整个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大家一起付出。而这些付出,无疑就是一种奉献,我们的青春是有限的,有限的青春因为我们的奉献变得充实、久远。我们乐于奉献,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挚爱着自己美丽的家园。昌黎所,农科院,我要大声歌唱,歌唱我们的农业走向辉煌;祖国,我要为您大声歌唱,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兴旺!
奉献在心中 拼搏铸辉煌
棉花研究所 张海娜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祝新中国62年华诞。62年风雨飘摇,62年沧海桑田,62年同舟共济,62年灿烂辉煌!在短短的62年里,我们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建设突飞猛进。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改革的浪潮中,我们该怎么做?我们又该担负起怎样的责任?岁月象一个巨大的车轮不停地向前转动,日子是在混沌中度过,还是顺应时代潮流,拼搏进取,成就辉煌?我想,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优秀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努力拼搏进取,攻克科研难关,多出快出成果,让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服务社会,造福于民,这是我们新时代青年的责任。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是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虽然没有为祖国挣脱锁链而驰骋沙场,但却恰逢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科研事业的发展奉献青春的时代。在这时代的大潮下,我们应树立为科研事业再创辉煌而奉献的理想和志向。
         棉花育种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棉花生长期长,春种秋收冬考种,一年四季忙到头。正是因为我们有为事业献身的理想和志向,在工作中才不畏艰苦,勇于拼搏,甘于奉献。乘着改革的春风,在院领导的关心和职能部门的支持下,棉花所全体职工协力奋进,成绩辉煌:共取得科研成果64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获奖成果32项;国家专利7项;创造出不同类型的种质资源近千余份,培育出棉花品种55个,育成品种在河北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技术成果在我省及周边省份棉区广泛应用,创经济效益逾百亿元,为河北及周边省份棉花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拼搏、奉献是我们棉花所人心中永恒的旋律。难忘那扬沙的春风里,忙碌播种的身姿;难忘那泥泞的棉田中,艰难前行的脚步;更难忘那闷得透不过气的三伏天,弯腰做杂交的背影。抬起头是一张张被汗水浸透的面孔,伸出手是一双双粗糙的满是裂纹的手。但眼睛,却是那么泛着奕奕神采,还不时露出幸福的喜悦,那是看到一株好材料的喜悦,那是摘到一朵大棉桃的喜悦,那是收获的喜悦。理想和信念是一盏不灭的灯,永远照亮未来的方向,激励我们奋然前行。
         我们要对工作充满激情,全心投入,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院、所发展的整体事业之中。伟大的哲人罗宾斯说,我们欣赏那些对工作充满热情的人,欣赏那些将工作中奋斗、拼搏看作人生快乐和荣耀的人,如果我们不能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我们将沦为平庸之辈。激情是事业的基础,没有激情,我们科研人员不可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的科技新成果。我所已故的人称“棉痴”的韩泽林先生,靠的就是对棉花事业的热爱和全心投入的激情,60年如一日,在棉花领域辛勤耕耘。他甘于奉献,勇于拼搏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棉花所人。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我们更要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用更高的目标,激发自己的潜能,从点滴、从现在做起,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投入到院、所事业发展中去,为院、所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农业科研任重道远,我们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要做的事还很多很多。62年,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而我们伟大的祖国却已经在腾飞。置身过去,我们分享祖国取得的荣誉和成就;把握现在,我们锐意进取,实现建设强大祖国的美好理想;放眼未来,我们踌躇满志去努力铸就伟大祖国的宏伟蓝图。
         让我们祝福祖国繁荣昌盛,祝福人民幸福安康,也祝农科院和棉花所的明天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人在旅途--平凡的我见证祖国强大
遗传生理研究所 胡 栋
        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与大家交流,感谢组织这场演讲比赛的领导与工作人员,感谢遗传所领导的关心与鼓励。
         两年前,我背上行囊离开校园,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期待来到了农科院。转眼间,两年的时光已然在我眼前流逝,在这两年的时光里,我看到了我们全体同仁在科研道路上的废寝忘食,我看到了我们农科院在农业科学的道路上的飞速发展,我看到了我们祖国在富国强民的科学发展之路上的日新月异,使得这两年的时光在我眼里不再短暂,而是那么的充实、那么的饱满、那么的多姿多彩。这不仅为我的生活带来了感动,更对我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她使我的人生观、世界观都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正是有了农科院这个广阔的平台,她能够让我学以致用;正是有了农科院这个巨人的肩膀,她能够让我看的更远;正是有了农科院这个和谐的环境,让我对我们农科院这个小家、对我们伟大祖国这个大家充满了深深的热爱。
         62年过去了,祖国人民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前矮旧的土房到现在漂亮结实的高楼大厦,从以前的交通基本靠走到现在快捷的几小时城际圈,从以前的通讯基本靠吼到现在的手机网络的即时通讯。两年前,记得刚来到农科院的时候,领导和同事们给予的全方位的关心和照顾,让我这个异乡的游子感觉到了家的温暖,让我在这里生活的开心快乐。这两年,也亲眼看到农科院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稳步向前发展,工作环境越来越好了,绿化环境也越来越多了,众多的文化体育活动定期开展,相信农科院这个大集体一定会有更美的明天!
         62年过去了,祖国人民各自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正是这些可爱的人,才使祖国发展的这么迅速。两年前,我光荣的走上了农业科研这条道路,理由很简单:中国的农业需要我!中国的农业需要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两年的时间,在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关怀下,我已由当初懵懂的学生变成了职业的科研人,从以前的学生单一思维到现在的多角度换位思考,从以前的小我意识到现在的大局观念,从以前对农业实践的肤浅认识到现在深知我省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与难点,这些成长都离不开农科院这片沃土,在这里很感谢农科院的领导和同事,因为有你们,我才有今天的成长!
         62年过去了,祖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农业粮食产量实现了可喜的八连增,农科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这又变成了新的起点,新的征程!作为农科院怀抱里的一份子,我感到任重道远,因为有太多的荆棘坎坷需要我们去面对,有太多的农业重大问题需要我们去攻克。在困难面前,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压力,而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种动力,能够为祖国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感到无比的荣耀和自豪!我们微笑着对祖国母亲说:这不算什么,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两年的收获的话,那就是“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科研要不知足”,这也将一直激励着我在农业科研这条道路上前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坚定地相信,有一天我会剑锋所指,取得成功,发挥我个人的作用,为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也许我的生活是平凡的,也许我的工作是微不足道的,但我相信只要每一个平凡的人奉献出最最朴实的力量,我们的农科院定会更加卓越,我们的祖国定会更加富强。
        
心怀祖国 献身农业
旱作农业研究所 郑春莲
        时光如梭,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诞生了62个春秋。这62年的风风雨雨,成长发展之路是曲折、漫长的。62年前的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振翅一飞,直冲云霄,向全世界发出了最为雄健豪迈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巨人的呐喊,震荡环宇,让群山响应,大海回波!面对62年的风雨沧桑,身为炎黄子孙,我们骄傲,我们自豪!在祖国诞辰62年之际,我们在这里满怀豪情,祝福我们的祖国,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身为中国人,我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为我们的民族而骄傲。曾几何时,贪婪的侵略者纷纷来到中国,从此,这里的宁静被打破了,文明消失了,强盛衰败了,留下的只是浓雾蔽日,民不聊生;曾几何时,无数的革命烈士用血肉之躯把我们多难的民族抱出了地狱,为了祖国的成长,无数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现在,我们可以挺直腰板,拍着胸脯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
         新中国成立62年来,变化翻天覆地!不管是在农业、医疗技术发展方面,还是在教育推进上,我国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如今祖国在飞速发展,当今的世界以实力来说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蓬勃,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想到这些,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身为农科院人,我在为农科院骄傲自豪的同时更感到任重而道远。我来自旱作所,参加工作几年来,亲历了农科院和旱作所的发展。看到农科院正随着新世纪前进的步伐,在“爱院敬业、创新务实、拼搏自强、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新时期农科院精神鼓舞下,正向着建设科研强院的目标阔步前进。而旱作所跟随着农科院的步伐正一路走来!旱作所全所干部职工时刻牢记:“科技兴所,所兴我荣”。2010年,从使用了 30多年的条件简陋的旧办公楼搬进了宽敞明亮条件舒适的办公大楼,更搭建了国家优质麦基地、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小麦、玉米、牧草、谷子)4个国家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河北省重点实验室、深州旱农试验站等等一批科研平台,使我们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建所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100余项,其中国家级成果20多项,省部级成果70多项。“十一五”期间国家连续3个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一方面增加了助农惠农政策;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对农业及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自2009年以来,旱作所科研经费连续三年突破千万元大关,年度人均经费达到 20 万元,基础条件和设施条件得到了很大提高,可以说,十一五期间旱作所实现了跨越发展!
         作为旱作所的一名科研人员,看到这些成绩,我感到自豪同时也感到了重重的压力。作为新时期的农科院人,身为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放慢脚步,我们只有以百倍千倍的努力,踏踏实实做好科研工作,大步向前,把青春献给农业科研,把论文写在农业大地上,用农业的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多出实用的新成果、新技术,为农科院的发展和中国农业的进步贡献我的毕生精力,回报祖国母亲!
         在祖国诞辰62年之际,祝福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祝福农科院明天更美好!
 
友情链接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 河北省科学技术厅 中国农业部 中国科学技术部
中国农业信息网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河北省农业信息网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 制作维护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石家庄市和平西路598号    邮政编码:050051  电话:0311-87652120 传真:0311-87652121 邮箱:qq@qq.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