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政府信息公开
概况信息
制度建设
决策公开
建议提案
领导动态
成果动态
服务公开
督导检查
年度报告
网信工作
 
 
立足科技自立自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奋力开创“十四五”科技事业发展新局面——在2021年全院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来源:院直属机关党委     日期:2021/3/10

同志们:
      这次全院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省委九届十一、十二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两会、省农村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要求,系统总结全院“十三五”科技成就,回顾2020年工作进展,分析当前形势和存在问题,谋划部署“十四五”科技工作,安排2021年重点任务。刚才,我们表彰了2020年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会上,印发了院“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年度工作专件(讨论稿),请大家认真研究,提出修改意见。下面,我代表院党组和院领导班子作工作报告。
      一、“十三五”时期和2020年主要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大力实施科技创新、科技服务计划,持续加强以党建为统领的自身建设,依法依规、科学民主治院,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全院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实现了“十三五”圆满收官。
      (一)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全院累计落实科研经费8.79亿元,是“十二五”的1.7倍,科技人员人均年度经费超25万元,是“十二五”的1.6倍,跻身全国省级农科院中上游水平。累计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352项,项目数量和经费总数分别是“十二五”的1.3倍和1.7倍。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分别是“禾谷类杂粮提质增效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和“小麦玉米主产区氮磷淋失阻控技术与产品研发”,分别落实经费3003万元和1555万元,开创了我院科技体制改革以来主持“项目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先河;主持“作物黄萎病综合治理技术方案”项目,总经费2254万元,实现了我院在主持国家行业科技专项上零的突破。累计承担省部级科技项目607项,项目数量和经费总数分别是“十二五”的1.5倍和1.4倍。其中,主持获批了省基金首批重点项目和首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总经费700万元,凸显我院在全省抗逆生理和大豆育种学科的优势。坚持产业发展需求导向,拥有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7人、综合试验站22个,省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6人、岗位专家34人、综合试验站3个,积极作为,高效服务国家、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主动谋划、成功获批并实施了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重点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经济作物绿色生产、农产品加工增值与农业业态创新、农田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粮油作物节本增效四大领域,开展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攻关,取得显著成效。该工程落实省财政每年8000万元左右经费资助,是我院历史上获得的数额最大、可自主支配、相对稳定的省级专项科研经费,保障了全院科技布局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导向性,为实现支撑全省现代农业发展与自身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创造了条件。深入推进研究室建设,为全院90多个研究室逐个凝练学科方向、明确产出导向、完善建设思路,认真开展研究室主任培训和考核评优,制定建设规范、健全评价机制,有效激发研究室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全院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二)科技供给能力有效增强。“十三五”期间,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52项,在全省科技成果种类、数量大幅压减的情况下,获奖总量较“十二五”持平略增。参加获得国家科技二等奖4项,其中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3项;主持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5项,其中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6项、推广奖6项、丰收奖1项、社科奖1项。各类科研产出数量均有较大幅度提升,审定(鉴定、登记)农作物新品种307个,其中国审品种124个,分别是“十二五”的1.8倍和5.9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13个,是“十二五”的3.3倍;获得国家授权专利652项,是“十二五”的2.7倍;制(修)订地方及行业标准286项,是“十二五”的2.6倍;获得软件著作权302项,相比“十二五”的9项有飞跃式提升;发表SCI/EI源论文333篇,是“十二五”的1.8倍,在世界顶级期刊《Nature》上合作发表论文3篇;21个自研作物新品种和38项绿色生产技术连续入选省级以上主推序列。围绕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保供,在育种创新上取得较大进步。国家级节水小麦品种衡观35覆盖全国9省市累计推广1亿多亩,冀麦325、冀麦418、冀麦585、衡S29、衡4399等连续多年入选国家、省节水补贴绿色小麦推荐品种;冀玉3421、衡9等粮饲兼用或早熟宜机收的玉米品种,成为我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推荐品种;优质长粒水稻品种滨稻8号,达到国家二级米标准,实现产量与品质双提升;抗除草剂谷子新品种冀谷39,突破适应区域窄的瓶颈,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抗除草剂常规种;冀花16等高油酸花生系列品种主导河北高油酸花生产业快速发展,种植面积全国第二,覆盖率全国第一;“双高”大豆品种冀豆17,是我国历史上区试产量最高、扩区审定最多、适应区域最广的大豆品种,创造了连续三年亩产突破250公斤的全国万亩大豆实收测产记录;板栗品种燕山早丰,种植面积全国第一,成为全国板栗标杆式推广品种;早熟梨品种冀秀、冀锦,对河北鸭梨品牌建设起到巨大促进作用,受到市场追捧;此外,还有一大批优质高效的白菜、西甜瓜、甜椒、苹果、葡萄、中药材、牧草品种及配套生产技术在省内外大面积示范应用,取得良好推广成效和市场高度认可。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开展体系化产业技术研究,完成小麦、谷子、水稻、花生、甘薯、韭菜、板栗等10项全产业链绿色生产技术规程的组装集成并通过验收,为河北农业全产业链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三)科研平台建设持续完善。“十三五”期间,累计落实各级各类条件建设经费2.68亿元,全院创新平台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其中,争取国家部委及中央补助地方项目14项,落实资金8459万元,国家梨改良中心、农业农村部黄淮海半干旱区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和作物栽培、玉米、蔬菜、果树4个农村农村部野外观测实验站等国家级平台通过验收;国家植物保护保定观测站和农业农村部黄淮海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Ⅱ期开工建设;完成国家环渤海地区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圃建设,成为全国5个国家级综合性资源圃中唯一园艺类作物资源圃,也是我省乃至华北地区首个国家级作物资源圃。争取省发改委、省财政平台建设项目10项,落实资金5488万元,建设完成河北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土壤有害生物分子检测中心、农产品保鲜加工研究中心实验室、果树根系检测系统平台等一批特色平台;河北省盐碱地绿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实现了院属研究所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序列全覆盖。设立院所级平台建设项目83项,累计投入资金1.28亿元,重点用于院属各单位实验室试验站运转维护和科研平台条件提升,为承担的各项重大科技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保障。至目前,全院拥有国家作物改良中心2个、分中心5个,数量位居全国省级农科院第一;建成农业农村部区域重点实验室4个、观测站8个、农作物品种抗性(旱)鉴定站2个,种质资源圃1个,承担农业农村部平台序列数量位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全院逐步实现了科技资源有效配置,集“实验室-试验站-示范基地”为一体的科研平台体系日臻完善。
      (四)农业科技服务卓有成效。积极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处,切实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十三五”期间,全院围绕河北特优区布局,建设高标准综合示范基地35个,核心示范区超10万亩,年均示范新品种、新技术200余项,累计举办技术培训与现场观摩2500余场次,培训新型经营主体或基层农技人员15万人次,宁晋(景县)粮食、武安谷子、藁城大豆、阜城高粱、宽城板栗、行唐苹果、曲周育苗、固安蔬菜、顺平鲜桃、曹妃甸水稻等一大批综合基地示范效果得到各级党委政府、主管部门及广大农民的赞誉,全院有34个基地(点)被认证为各级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或农业创新驿站,15个基地所在村(镇)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扎实推进“八个一”院市科技合作,按照“优势产业抓升级、特色产业扩规模、传统产业促调整、绿色产业强品牌”的工作思路,组建33个技术团队,对接衡水、邯郸、定州等市(县)13家现代农业园区和74家龙头企业开展“定制式”服务,建设高效示范样板70余个,助力培育区域公用品牌8个,打造企业品牌或产品品牌20个,社会经济效益提升12亿元,引领带动22类特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主持实施的“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圆满收官,在全省43个县累计示范推广1041万亩,实现增粮近10亿公斤,节水4.6亿方,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得到科技部和省委的高度评价。深入开展科技扶贫,每年选派150名左右科技人员深入全省120个贫困乡村开展技术指导帮扶,产业扶贫取得显著成效。院驻崇礼区清三营乡南窑村和朝阳村工作队,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实现了稳定脱贫和持续发展,连续多次受到省委表彰。积极发挥农业科技智库作用,累计向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及新闻媒体提交产业发展报告或技术政策建议174份,其中百余份得到批示采纳或媒体刊发。加快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完善配套支持措施,累计签订科技成果交易协议244项,实现技术转移转化收益4880万元。加强科技成果对外宣传,我院优秀成果、服务成效和典型人物事迹在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人民日报、新华网、学习强国及河北日报、河北农民报、河北科技报等主流媒体上专题报道近千次,全院公众形象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五)科技对外开放彰显活力。坚持实施农业科技对外开放战略,围绕全省农业发展需求和我院科研特色,累计争取国家、省国际合作项目20项,落实合作经费超1000万元。主持的科技部重点援外项目“中肯耐旱抗病杂交玉米联合技术研究与示范”圆满完成并通过验收,得到科技部肯定。获批省“百人计划”2项,先后引进澳大利亚双院士基尔伯特教授和日本信洲大学半野洁教授,分别围绕作物淀粉基因控制和红肉苹果、梨矮化砧木选育开展合作研究,取得多项实质性合作成效。获批并建设完成“农作物绿色发展”和“果蔬贮藏加工”2个河北省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联合共建土壤质量保育提升实验室,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共建中加微生物联合实验室,形成了一批国际水平的科技成果。大力开展引智和对外交流工作,主办召开我省首次滨海农业国际研讨会,累计引进20多名国外专家、接待74批次282人次国外学者来院交流合作,先后派遣98个团组286人次科技人员赴外交流访问,对外开放合作更加务实高效,我院荣获“河北省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加强青年科技人员国际合作能力培养,连续两年实施日本“樱花科技计划”,连续三年实施院“外语能力提升工程”,全院青年科技人员对外交流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强国内农业科技合作,围绕落实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由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农科院共同发起,于2016年成立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到2020年协作成员已发展到74家,纳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序列正式运行。京津冀三院先后组建植物保护、资源环境、农产品加工、盐碱地生态4个联合创新平台,打造崇礼、顺平、涞水、滦南、青县5个共建示范基地,成立优质谷子、果蔬有害生物绿色防控、设施蔬菜面源污染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工程5支联合创新团队,联合争取国家及省(市)重点研发计划60余项,在种质资源创新、绿色植保、农业面源污染和重金属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为推进京津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在河北转化落地做出重要贡献。
      (六)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树人才强院理念。“十三五”时期,全院不断改进人才招聘方式,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共新增博士48人,硕士84人,博硕士占比达到64.82%,较“十二五”末增长12.79个百分点,科技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充分发挥博士后工作站高层次人才蓄水池作用,共培养博士后14人,目前在站5人;5名博士后获得省人社厅博士后择优资助经费;院博士后工作站在2020年全国综合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全国3324家参评,河北仅2家优秀)。加强领军人才培养,全院新增省级以上各类专家称号57人次,现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国务院特贴专家28人、省高端人才5人、省管优秀专家19人、省政府特贴专家56人、省“巨人计划”领军人才4人、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3人,省科技创新团队3个。此外,1人获得国家创新争先奖,1人获得第六届中华农业英才奖,1人获得省突出技师称号。加强处所级领导班子建设,共调整处所级干部74人,其中提拔43人(正处级18人,副处级25人),轮岗交流17人(正处级8人,副处级9人),处所级领导班子结构更加优化。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认真落实成果转化奖励、推广服务收益分配等优惠政策,制定实施工作人员奖励暂行办法,通过“记功”“嘉奖”等方式给予做出突出业绩的集体和个人重点奖励;进一步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注重以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成果、唯论文”倾向,绩效导向更加鲜明;进一步完善职称评聘机制,为优秀人才职称晋升创造条件,五年内共有63人晋升农研系列正高级职称、131人晋升农研系列副高级职称。积极争取并落实全院专业技术岗位比例调整政策,正高级比例提升4.5个百分点,副高级比例提升10个百分点,科技人员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得到有效激发。
      (七)综合管理效能持续提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依法依规治院。“十三五”期间,共制(修)订各类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132项,全院精简管用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强职能绩效管理,制定年度重点工作责任清单,完善全员责任体系,实现权责明晰、有效运转,我院五年内四次获得省级机关职能目标绩效考核“优秀”等次。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改善文风会风,全面完成公车改革,公务接待务实节俭,公务出国规范高效,全院“三公”经费支出逐年下降。深化纠正“四风”和作风纪律专项整治,深入开展作风评议、“一问责八清理”和工作质量效能提升行动,全院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工作效能明显提升,创先争优氛围更加浓厚。进一步理顺机关处室管理职能,将国资处职能并入财务处,将科苑公司纳入后勤中心管理,全院财政项目绩效管理持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和院属控股企业生产管理进一步规范,后勤服务质量和西院整体环境明显提升。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从严落实平安建设责任,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化解,认真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十三五”以来,全院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网络舆情事件和失泄密事件,确保了秩序良好、和谐安定。2018年,是我院建院60周年。我们坚持务实节俭原则,不走过场、不搞庆典,以学术交流为主开展了系列纪念活动,回顾了农科院60年的辉煌历史成就,评选了一批为农科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先进个人,展现了全院职工奉献“三农”、爱院敬业的理想信念和为民情怀,弘扬了正能量,塑造了新形象,展现了新风尚。时清霜副省长代表省政府发来贺信并给予批示:“希望农科院以建院60周年为契机,积极探索、接续奋斗,为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八)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根据省委部署,2016年,我院撤销党委,成立党组,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直属机关党委和纪委,并于2020年完成换届,党建工作谱写新篇章。我们坚持“结合科研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科研”的工作思路,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担当意识更加强烈。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意识形态工作组织机构,建立健全意识形态领域定期分析研判通报和监督考核机制,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计划,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和规范管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规范建立党支部55个。认真开展总支(支部)书记培训和述职评议,深化“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年”“模范机关创建”等活动,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不断提升,战斗堡垒作用更加明显,我院“1510特色党建+”“三对接、三坚持工作法”等经验做法得到省直工委充分肯定。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落实“两个责任”,加强廉政提醒和警示教育,围绕科研经费管理等高风险领域开展专项监督检查,严明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认真开展“讲好农科院故事、传承农科院精神”活动,扎实推进文明单位、文明处室、文明家庭创建,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打造优美环境,营造和谐氛围。“十三五”时期,全院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文明家庭”“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北青年五四奖章标兵”“河北省道德模范”等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形成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良好政治生态。
      五年来,我们大力加强统战工作,注重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作用;重视老干部工作,认真落实“两项待遇”,及时向老干部通报工作,主动听取老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工青妇群团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强化广大职工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院属各单位、机关各部门认真落实院党组的决策部署,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为全院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五年来,各市农科院与我们一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强化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加强务实合作,全力服务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志们,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院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职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确保双胜利”指示精神,勇于担当、履职尽责,在认真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扎实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年度任务指标,实现了“十三五”的圆满收官,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2020年,全院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58项,落实科研经费1.7亿元。其中,新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科技计划项目4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科研产出持续增强,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25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社科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审定(登记)农作物品种62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授权27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69项;审定省(市)地方标准51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29项;集成创新10项全产业链绿色高效生产技术规程,其中5项被列入全省主推技术模式。启动实施第一届院青年科技奖评审,评选出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进一步激发青年科技人员创新活力,增强成果储备。开展创新工程科技专项中期检查评估,进一步提升项目管理规范化水平,为2021年结题验收做好准备。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河北行动,圆满完成年度工作任务。持续推进研究室规范化建设,有效激发研究室良性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是科技服务呈现新亮点。我们坚持“抗疫不误农、科技助生产”,全年召开线上线下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541场次,开展应急技术服务44场次,实地培训农民或技术骨干5000余人次,超过33万人在线收听收看培训指导。建设完善成果示范基地35个,示范点200余个,其中平山元坊苹果基地荣获第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苹果产品获国家苹果地理标志,隆尧果品基地所在村隆尧梅庄荣获2020年“全国文明村”,藁城大豆基地万亩示范区田间实收亩产达272.9公斤,再次创造全国万亩大豆实收测产记录。院市科技合作进一步深化,在衡水、邯郸、定州的20个县(市、区),围绕专用小麦、机收玉米、酿酒高粱、保健型黑小麦、鲜食甘薯、高油酸花生、优质谷子、设施蔬菜、特色水果、道地中药材、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与循环利用等特色产业开展定制服务,助推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强科技引领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服务的3个村入选农业农村部100个科技引领乡村振兴示范村(镇)样板村,行唐县东安太庄入选全国十大典型示范村。持续开展科技扶贫,组织155名科技人员深入全省42个贫困县134个贫困村开展帮扶,带动近2000户贫困人口增收。积极发挥智库作用,提出《关于加快发展高油酸花生种植的建议》《我省春季农作物冻害发生情况及应对的技术措施》等技术建议24篇,多篇得到省领导肯定性批示。
      三是自身建设再上新台阶。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4名,招聘博士10名、硕士13名,高层次人才比例稳步提升,科技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认真做好干部选拔工作,调整处所级干部14人,其中提拔13人,轮岗交流1人,4名领导干部试用期满通过考核。加强平台条件建设,新落实农业农村部序列项目2个、省发改委条件建设项目3个,新增河北省学科重点实验室1个,平台体系更趋完善。加强绩效目标管理,我院获得省直机关职能目标绩效考核“优秀”等次和省财政专项重点绩效评价“优秀”等次。加强后勤服务保障,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认真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切实加强实验室、试验站安全生产和工作区、生活区安全保卫。认真做好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细化防疫措施,严明政治纪律,坚定必胜信心,维护稳定大局,全院未发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
      四是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强化政治思想教育和创新理论武装,创建“书记领学”工作制度,实现全院理论学习“两个全覆盖”。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意识形态工作管理体系,加强网络阵地管理,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成直属机关党委、机关纪委换届工作,开展模范机关(单位)建设,深化“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年”活动,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创建院首批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8个,其中4个获得省直称号、1个获得省级称号,经验做法得到省直工委充分肯定。全力配合省委巡视组做好巡视工作,对巡视反馈问题坚持“照单全收、立行立改”,第一时间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建立问题清单,在限期内全面完成整改任务。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主体责任,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常态化廉政提醒和经常性警示教育,进一步规范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工作和决策程序管理,巩固维护了全院风清气正、担当作为的良好政治生态。
      同志们,2020年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为全院“十三五”事业科技发展划上了圆满句号。回看“十三五”,我们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市各级部门、兄弟单位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院干部职工勇于进取、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院党组、院领导班子,向长期关心、支持我院发展的各级有关部门、各市农科院,向全院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和在各条战线辛勤工作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企业人员和工勤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二、当前形势分析及存在问题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五年,也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科技与农业农村发展面临许多新形势和新变化:一是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农业生产由主要追求产量转变为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对农产品优质化、绿色化、个性化、营养化需求更加明显,对功能性专用优质品种与配套绿色生产、农产品产后处理、保鲜与加工等技术需求更加迫切。二是农业科技发展进入新阶段。当前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正深刻影响着农业科技和农业产业发展。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必须明确方向、找准定位、聚焦重点,抢占农业科技竞争先机,引领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竞争发展。三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进入新阶段。党中央和省委均把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农业农村部提出了“一控、两减、三基本”行动计划,我省提出了优化种植结构、推广综合节水技术、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具体要求。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紧紧围绕绿色、生态、可持续的要求,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技术成果的研发,为全省现代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十四五”时期科技工作的总体部署: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农业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强科技稳产,充分发挥农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作用,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举全省之力推动农业农村全面进步,全面振兴。这些指示要求都为我们做好“十四五”农业科技事业谋划部署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省委的新部署、新要求,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明确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久久为功,持续不断的坚持下去。我院应用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优异基因的挖掘和克隆方面,与传统育种应用技术研究还没有深度结合。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原始创新上还远远不够,前瞻性、引领性、突破性成果偏少。作为基础研究标志性指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仍是我院存在的短板。二是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的研发攻关有待加强。全院研发体系还不够系统,按照“四个面向”凝练科学命题的机制仍不完善,学科方向与河北农业发展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尤其在玉米、蔬菜、果品育种和全产业链绿色生产技术集成、农机装备、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上存在不足,科技产出还不能充分满足全省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还没有完全做到从“会干什么干什么”到“需要什么干什么”的转变。三是服务现代农业主战场能力有待提升。科技成果示范与技术服务工作与政府需求、企业需要、农民期盼的对接还不够精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整体偏少问题仍然存在,技术服务手段方式较为传统、效率不高,科技助推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都亟待提升。四是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继续加强。“十四五”时期,我院将面临大批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集中退休的突出问题,第二梯队还没有完全跟上。人才引进仍是制约我院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现有政策下灵活引才的创新性不足。五是改革步伐需进一步加快。改革意识还不够强,在推动科研力量、建立协同机制上的主动性不足,在对标发展需求补齐学科短板上缺乏有效举措。激励约束机制仍需健全完善,科技人员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六是综合治理能力还有待加强,资产财务管理需进一步规范,工作作风需进一步转变,服务意识需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影响着我院科技事业发展,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仔细研究、尽快解决,不断完善。面对新任务、新要求,在新的五年里,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切实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来,坚持问题导向,积极主动作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贡献。
      三、“十四五”时期科技发展目标及重点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总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现代农业高端智库为总目标,聚焦全省粮食安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加快攻克农业农村技术短板和“卡脖子”科技难题,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质量,构建研究基础扎实、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的学科、平台和人才队伍体系,为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院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服务能力、人才保障能力、平台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整体研究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部分学科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基本实现国内先进省级农科院建设目标。
      1.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应用基础研究取得较大突破,20-30个研究方向进入国内先进行列,10-15个研究方向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国家级课题年保有量30项以上;育成高产稳产、优质专用、绿色生态新品种100个以上,研发绿色生产技术50项以上,研制新产品30个以上;获得省部级一等奖以上重大科技成果10项以上;年均发表高水平论文100篇以上,其中一级学报以上论文40篇。
      2.科技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在全省不同类型农业优势生产区打造高标准科技成果示范基地30个以上,与30-40个县(市、区)建立科技合作与服务关系,打造10-12个科技引领型乡村振兴示范村,提交政策建议或调研报告50-60份,对接服务新型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100家以上,每年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100项以上。建成基于手机终端的远程网络技术传播与科技服务技术平台,每年举办技术培训、观摩推介活动200场次以上,累计实现技术转移转化收益5000万元以上。
      3.人才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和培育“双轮驱动”战略,积极推进“青年英才海外培养计划”,建设符合我院发展需要、在国家或省级层面上有一定地位的创新团队30个左右;专业技术人员中博士的比例稳定在20%左右;全院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5人以上、试验站20个以上,省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6人以上、岗位专家30人以上、试验站3个以上,人才梯队基本形成。
      4.平台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建设和提升院大型仪器公共实验室3个、研究所综合实验室13个、特色学科实验室5个,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三级实验室和所级综合试验站保障体系,全院创新平台设施设备条件整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全国一流水平,为全院科技创新提供有效有力的平台支撑。
      (三)重点任务
      1.巩固提升四大学科
      ——遗传育种学科。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好种业翻身仗”指示精神,以优质专用、抗病虫、营养强化、适宜机械化与轻简化生产等为目标,加强重要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研究,选育出一批突破性品种,探索构建现代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融合的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和平台,提升育种水平和效率。到2025年,遗传育种学科支撑产业能力、社会影响力、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引领我省相关学科发展,推动遗传育种学科全面提档升级,整体研究达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国内领先。
      ——耕作栽培学科。加强旱作节水农业研究,开展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和耕地资源用养结合相匹配的作物种植结构、熟制、轮作休耕、间套作等种植制度研究,突破微灌与喷灌水肥一体化、耕地用养结合、光热水肥等资源高效利用等技术瓶颈,构建主要农作物高质高效绿色栽培管理技术体系。到2025年,耕作栽培学科整体研发水平达国内先进。
      ——植物保护学科。以有效控制有害生物,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障农产品安全、农田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开展作物主要病虫草害预警、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共性与关键技术研究,加强绿色防控技术与产品研发,构建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综合技术体系。到2025年,植物保护学科支撑产业能力、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整体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生物防治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资源环境学科。以提升土肥水气生物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开展作物养分循环及高效利用机理、耕地肥力演变规律及健康土壤培育机制、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控机理等应用基础研究。创制新型高效绿色肥料和土壤调理剂产品,集成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作物优质高效养分管理、耕地质量培育、盐碱地高效利用等新技术模式。到2025年,资源环境学科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整体研究水平省内领先,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滨海盐碱地利用等研究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培育壮大四大领域
      ——药用植物研究。重点开展药用植物资源普查、优异种质资源搜集开发利用、提纯复壮和种性恢复、仿野生栽培、药用成分提升与提取技术、药用植物相关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提升中药材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水平。加强药用植物、药食同源植物及其利用途径、方式、方法的研究,研究中药材综合利用技术,提升中药材产业综合效益。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贮运加工。重点加强特色果蔬、杂粮、中药材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运行技术,突破现代食品加工共性关键技术,创制节能制造、方便美味、营养安全的新型健康加工产品。以降低果蔬腐损为目标,研究贮运保鲜初加工技术,提高农业产业效益。
      ——智能农机装备与现代农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粮油作物生产机械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强杂粮、油料及经济作物作业机械、中药材作业生产机械、设施蔬菜及果园管理机械等轻简化生产装备的研发;研发牧草、农作物秸秆及农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装备、农产品产后初加工装备等,服务全省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生产。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开展蔬菜棚室结构优化设计、育苗技术、基质栽培等设施农业技术研究。
      ——农业产业经济与发展战略。开展农业技术经济评价、产业经济与政策、区域农业发展与规划、产业与学科发展战略、特色产业信息监测预警等研究,为各级政府、科技部门、新型经营主体科学决策提供咨询建议。组建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提高我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宏观政策研究能力。
      组织实施十大科技专项
      在明确重点学科和发展领域基础上,面向河北农业现代化发展重大需求,集中全院科技力量,组织实施十大科技专项。包括: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专项、粮食作物节本增效创新专项、经济作物提质增效创新专项、旱作节水农业创新专项、作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创新专项、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面源污染治理创新专项、现代农业模式及关键技术创新专项、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贮运加工创新专项、智慧农业与智能农机装备创新专项、应用基础研究创新专项。针对以上科技专项,逐个梳理重点任务,提出工作要求,明确五年总目标,确保取得项目实效。
      提升农业特色产业支撑能力
      省《关于持续深化“四个农业”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1-2025年)》中明确要求,“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实施“产业集群+现代农业示范园+精品基地”模式,集中打造专用小麦、优质谷子、精品蔬菜、道地中药材、优质专用葡萄、山地苹果等12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每个产业集群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依托,以特色优势农产品为主导,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院各单位,要面向农业主战场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改变思维定式,全力做好与政府或农业部门的对接、全力做好与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对接,在新发展模式下开展科技服务和示范推广工作。围绕全省特优区布局和自身科研特色优势,集中建设特色精品示范基地,将其打造成全院技术示范转化窗口与辐射传播源头,为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整体科技支撑,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带动力,努力实现“盆景”向“风景”的转变。
      深化院市科技合作
      充分发挥院属研究所专业技术优势,聚焦重点,优化合作领域,按照院市“八个一”科技合作模式,继续做精做细我院与衡水、邯郸和定州市的科技合作与服务工作,推进与河北省对口援助地区(新疆巴州)的科技合作,支持院属研究所对接驻地政府开展科技合作,强化对农业创新驿站、国家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技术示范县的技术支持,打造产业发展示范样板,做好“定制式”科研、技术服务和产业帮扶,助力当地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
      实施科技引领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行动
      以科技创新引领乡村产业振兴为目标,实施科技引领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行动,各研究所由主管领导挂帅,整村建制规划,建设科技高端、标准高端、品质高端、品牌高端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引导示范村构建“科技+村两委+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合作模式,引领带动乡村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健康发展,促进示范村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开展调研活动,助力政府宏观决策
      围绕全省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任务,发挥科技智库和专家服务团作用,针对农业产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深入调研,提出对策建议,助力政府部门做好农业产业发展政策制定与宏观决策,彰显我院在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科技支撑作用。
      完善科技成果传播平台建设
      搭建基于互联网、智能手机为终端的“远程网络技术传播与科技服务技术平台”,实现科技成果信息网上发布、示范基地网上查询、科技服务活动网上通报、科技培训与观摩网上直播或录播等目标,线上线下相结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和技术传播体系,拓宽现代农业科技传播渠道和覆盖面,提升农业科技传播时效性,提高服务的精准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进一步扩大我院社会影响和知名度。
      (四)主要举措
      一是强化人才支撑。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构建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加强人才引进,创新招才引才方式,实行“博士研究生、高层次紧缺人才、博士后、优秀‘双一流’高校硕士”选聘方式,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特事特办。做好人才培养,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加快构建年龄上有梯次、专业上有互补、学历上有平衡、职称上有层级的发展态势。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实施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在落实青年英才海外培训计划的同时,更加注重与国内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培养。加强科研助理队伍建设,构建稳定、高素质科研助理队伍。加大博士后引进力度,充分发挥博士后工作站高层次人才蓄水池作用。
      二是完善平台体系。统筹整合多方面建设项目资金,从三个层次完善创新平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平台条件保障能力。瞄准国家创新平台建设标准,谋划建设作物遗传育种、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3个院级共享公共创新平台;根据重点学科、专业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布局等,以研究所为单元合理设置13个所级科技创新平台,提档升级16个试验站;结合研究室建设,打造杂草综合防控、杂粮加工、药用植物、牧草绿肥、生防技术5个特色学科实验室,提升特色学科研究的创新水平和支撑能力。
      三是深化开放合作。加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持续推进与日本、新西兰等国家在红肉苹果、梨矮化砧木选育、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合作,培育特色品种与技术。加强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品种选育、绿色植保等科技输出。推进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发展和区域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深化与省属农林科研机构和市级农科院科技合作,积极探索构建全省一盘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管理模式,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与水平,服务全省农业的发展。
      四是培育重大成果。提高立项层次,扩大优势学科团队在国家级重大项目中的参与度,保持和扩大在省科技计划项目中的优势,强化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创新研发水平。加强重大成果培育的顶层设计,做好年度、类别、层级等方面的成果申报规划。完善培育机制,实施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工程,探索完善以重大成果产出为导向的科技管理模式,通过整合、集成、优化和重新配置科技资源,给予适度配套项目、资金、平台、人才等支持,开展精准培育,为形成重大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五是全面深化改革。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理顺全院学科建设和创新体系布局,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加强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创新工程项目管理等有效方式,不断激发创新活力。积极适应“揭榜挂帅”等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加强与国家队和首席专家团队的对接,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加强研究室建设,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提升创新能力,完善激励机制。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不断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干劲和为民情怀。
      四、2021年任务目标和工作安排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今年的工作主线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对今年工作的要求是: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紧密结合实际,明确重点任务,实施重点突破,确保全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年一个新进展。院属各单位、机关各部门要不折不扣抓好落实,推进全院各项事业稳起步、快发展。
      2021年总体工作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省两会、省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安排,围绕全省“三重四创五优化”和“三基建设年”活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为引领,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计划,全面加强以党建为统领的自身建设,推进依法依规、科学民主治院,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提升综合治理效能,不断巩固风清气正、担当作为的良好政治生态,确保全院“十四五”各项事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为我省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021年总体工作目标是:
      ——科技供给能力显著提升,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项以上,新增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0项以上,申报省部级成果奖励20项以上,审定(登记)新品种35个以上,授权专利55项以上,制(修)订主要农作物生产技术标准40项,完成院所“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并启动实施,研究室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科技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打造高标准科技示范基地20个左右,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100项左右,组织开展科技培训、技术观摩与宣传、技术指导与咨询等科技服务活动250场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和农民15000人次,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0家左右,提交高质量技术或政策建议(报告)10份以上。
      2021年,全院要具体抓好以下四项重点工作:
      第一,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认真落实“四个面向”总要求,坚持以研究室建设为抓手,调整优化学科结构,提高科技成果产出效率。抓重大项目立项。“十四五”开局之年,正是各类科技项目面临结题和重新立项的关键时期。全院要积极适应“揭榜挂帅”等科技体制改革方式,瞄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基金项目,组织开展谋划、论证、申报工作,努力提高申报质量和命中率。要积极与主管部门和项目首席团队沟通对接,早谋划、早联络,确保全院承担国家级项目整体水平稳定。在省级计划上,要全力争取省现代育种专项和高质量发展专项,巩固我院遗传育种学科在全省的领先优势,实现研究领域全覆盖。各有关单位要认真做好国家、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站长的换届工作,保住原有岗位和试验站,努力争取新增加岗位科学家或综合试验站。抓创新工程实施。2021年是本轮创新工程的结题之年,圆满完成结题验收并顺利启动下轮工程项目,是今年全院科技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一方面,要认真抓好创新工程实施,尤其要做好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严格按照绩效目标推进落实,围绕提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加强成果产出,确保取得良好成效。同时,要注重总结,提炼亮点,充分体现3年来创新工程为河北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的贡献,为省委省政府、为广大农民朋友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另一方面,要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围绕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农作物育种、设施农业、耕作栽培、土壤质量提升、节水农业、绿色农产品生产、智慧农业等重大技术问题,科学谋划下轮次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克服因疫情造成的省级预算调整因素,积极争取省财政最大支持。抓重大成果培育。在认真做好“十三五”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结题验收工作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研究进展、阶段性成果、实施经验和工作亮点,全面梳理品种、技术、产品、专利、标准、高水平论文、产业发展报告或政策咨询等科研产出情况,深度凝练重大科研成果。科研处牵头,全面掌握院属各单位成果储备情况,统筹做好成果培育顶层设计,避免优秀成果扎堆申报。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加强重点成果的精准培育,对标国家奖“查漏补缺”,对苗头性强的项目全力支持,力争在主持获得国家奖上取得突破。抓科技对外开放。积极争取国家、省国际合作项目,全力做好与日本信洲大学的合作研究,有序推进在研国际合作项目顺利开展。充分认识国际形势复杂变化给对外交流工作带来的深刻而长期影响,清晰研判合作重点。力争落实本年度青年英才海外培养计划,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有效开展对外交流。
      第二,全力提升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质量。围绕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部署,聚焦重点,作出亮点,助力构建全省农业新发展格局。抓成果展示宣传,进一步强化我院有显著创新优势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新装备的示范转化和宣传,核心技术不仅要在示范基地充分展示,同时要在适宜区域广泛布点,打造高质量示范样板,组织技术观摩和主流媒体选介活动,扩大我院技术影响力和辐射带动规模。抓成果转移转化,完善落实我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制,加快自主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依托我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等平台,加快构建技术转移转化宣传与发布体系,进一步提高科技人员的成果转化意识,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转让与许可和各类有偿科技服务活动,提高技术转移转化收益,走好“最后一公里”。抓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列入今年院示范基地建设支持的44个项目,同时强化国家、省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技术示范县和其他相关项目示范基地建设,提升基地建设水平,扩大基地影响,发挥区域引领作用。抓院市科技合作,继续深入实践“八个一”合作模式,认真做好与衡水、邯郸、定州市的科技合作,强化对县市区农业创新驿站的技术支撑,以当地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和政府主导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为主线,密切与当地政府、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农业(科技)园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打造高水平技术示范典范和产品品牌,发展订单农业,开展“定制式”技术服务,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引导作用,助力产业健康发展。抓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积极响应和服务国家乡村建设行动,以乡村产业兴旺为目标,加强永年区小龙马乡(优质专用小麦)、行唐县东安太庄(优质苹果)、青县司马庄(设施蔬菜)3个科技引领型乡村振兴示范村(镇)建设,协助构建“科技+村两委+新型经营与服务主体+农户”合作发展模式,提升产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打造科技引领型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抓驻村科技帮扶。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设立脱贫攻坚衔接过渡期的部署要求,做到“扶上马、送一程”。继续选派工作队做好定点帮扶工作,院保持年度资助力度不变,逐步实现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平稳过度。
      第三,持续完善自身基础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效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着力加强第二梯队和青年人才的培养锻炼,多压担子,多创造机会,促进青年人尽快扛起学科发展重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干部年轻化。进一步完善职称评聘机制和分类评价考核机制,有效释放干部职工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去年,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我们编制完成全院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条件建设五年规划,获得了主管省领导批示。今年,要按照规划全面实施,积极争取省发改委、省财政厅项目资助,从三个层次加强全院平台条件建设。同时,要健全完善创新平台“建管用”制度框架,完善专职实验人员的管理、评价和使用。积极推进综合性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共用,实现科研产出和使用效率最大化。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深化改革。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推进事业单位深化改革是我院今年的重点任务。我们要以此次改革为契机,进一步理顺学科体系布局、明确职能定位,通过人员编制重新调整,补齐农产品加工等学科短板,努力实现科技资源有效合理配置。目前,经反复沟通,我院已经起草完成并提交了《关于落实〈河北省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初步意见》,经主管部门审定明确后,将推进落实。院属各单位,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以对全院事业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配合落实改革事宜。提升综合治理效能。坚持依法依规、科学民主治院,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推进全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加强综合协调,确保机关各部门职能清晰,运转有序。加强职能绩效目标管理,健全完善全员责任体系。深化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内控机制,不断提升资金资产规范化管理水平。持续深化纠正“四风”和作风纪律专项整治,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后勤物业服务保障,打造健康美好环境氛围。加强综治维稳平安建设,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确保全院和谐安定。认真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今年年初石家庄的疫情形势变化,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疫情防控不可放松!全院各单位、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对广大职工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负责,严格落实防疫措施,切实抓好公共环境和重点部位的卫生消杀,坚持日报告制度,不断增强职工群众防控意识,不断巩固抗疫成果。
      第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结合科研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科研”工作思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树“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断锤炼干部职工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加强基层党建,落实党总支(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提升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水平。认真落实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加强对信教职工的教育引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保持全院意识形态稳定、健康主流态势。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严格执行组织纪律。认真做好巡视整改“后半篇文章”,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整改落实成效。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挺纪在前,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廉政教育和廉政提醒,强化日常监督,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全力构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同志们,“十三五”已经过去,关键的2021年已经到来。全院的“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和2021年具体工作任务都已经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要加强组织领导,院属各单位、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切实担负主体责任,有序有力开展工作;要加强责任分解,会后将本次会议精神和今年重点任务进行详细分解细化,明确工作目标、推进措施、完成期限和责任单位,要到岗到人,确保责任层层落实;要加强督导检查,坚持日常管理、重点抽查、季度总结、年终考评相结合,各单位任务完成情况定期向院反馈,适时公开通报;要加强考核评价,进一步完善建立差异化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正向激励作用。
      同志们,回顾“十三五”,我们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展望“十四五”,更广阔的前景正在开启。立足新起点,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开拓创新、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奋发作为,努力实现各项任务目标,为把我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省级农科院作出应有贡献!
      同志们,由于疫情影响,我们今年的会议是近年来首次在春节后召开。尽管春节已过,但是老话讲“不出正月都是年”。在此,我代表院党组、院领导班子,通过你们,向全院的干部职工、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各市院干部职工致以迟到的春节问候!祝大家,身体健康,阖家欢乐,工作顺利,新春快乐!


关键词:张铁龙,2021,全院工作会,报告        访问:3803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网络中心 制作维护
地址:石家庄市和平西路598号 邮政编码:050051 备案号:冀ICP备0902021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