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树立良好作风学风 勇作乡村振兴科技中坚
--在全院庆祝建党 99 周年暨“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来源:院直属机关党委】  【作者:】  【时间:2020/10/21 9:51:33

同志们:
        今天,我们隆重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暨“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以集体重温入党誓词、表彰先进典型、优秀代表发言的形式,庆祝党的生日,彰显党员先锋形象。这是我院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具体举措,目的就是要进一步促进党员干部增强党性观念和党员意识,提升工作水平,发挥党员作用,立足本职岗位积极担当作为、攻坚克难。
        重温入党誓词,我们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我们伟大的党已经走过了99年波澜壮阔的历程,99年苦难和辉煌、99年曲折和胜利、99年付出和收获,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书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不愧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中流砥柱!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院党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服务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领全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真抓实干、守正创新、奋发作为,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院各项事业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奋进路上,涌现出了许多业绩突出、事迹感人的先进典型,这次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信念坚定、恪尽职守、锐意拼搏,以担当铸就忠诚,以实干诠释使命,彰显了农科院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展现了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
        在这里,我代表院党组,向辛勤工作在各自岗位上的共产党员,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节日的祝福!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全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要以他们为榜样,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团结拼搏、创新实干,为推动事业发展汇聚起强劲正能量。希望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珍惜荣誉,戒骄戒躁,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再创佳绩。
        这次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中,大部分都来自农业科研一线,他们既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旗帜和表率,也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承载者和践行者。他们身上闪烁着的崇高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品格,是农科院最鲜明的精神标识,需要我们每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去学习和发扬。
        下面,我以“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树立良好作风学风,勇作乡村振兴科技中坚”为主题,分三个部分和大家做个交流,也作为一次“七一”专题党课。
        第一部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意义和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党中央为什么要提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心关怀我国科技事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深刻阐明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为科技人才成长、科技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前不久,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每年5月30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望,而要激励和引导科技工作者真正把学问和人格融合在一起,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就必须重视科学家精神的培育和弘扬。
        2018年“两会”期间,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年代表提出建议:“进入新时代,应该进一步凝练中国科学家精神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推动形成科技界广泛认同、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激发起全国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动力,提升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同年4月,中国科协与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纪念全国科学大会召开40周年暨“中国科学家精神”座谈会,会议提出,在开启科学新春天、走向科技强国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分享科学家精神,凝练符合新时代特点和要求的科学家精神意义重大。
        之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就此展开深入调研,总结经验、起草意见。2019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对科学家精神作出全面概括,对广大科研人员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意见》的发布对新时期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完善我国良好科研生态,鼓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勇攀科学高峰,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如何理解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
        在科学文明与中华传统文化交流激荡中,中国科学家满怀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持续奋斗,形成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独有的精神品质。《意见》在“两弹一星”“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等特定科技工作者群体的精神基础上,进行深度凝练、升华,形成了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12字为内核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明确提出要自觉践行、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六种精神”既传承精神血脉,又蕴含时代特点,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广泛认同、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是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1.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的人,才拥有完整人格。程开甲院士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说过:“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站在国家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进军号角已经吹响。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为己任,以碧血丹心的爱国之情、舍我其谁的报国之志,在时代洪流中挺立起家国大义。
        2.创新是科学家精神的天然属性。当前,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已大幅上升,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从“两弹一星”成功研制,到北斗导航系统成功组网,从苏联专家撤离,到美国制裁中兴、封锁华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勇于创新、不断创新,是科技工作者实干报国、奋斗圆梦的根本途径,要有“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的勇毅和坚韧,不畏挫折、敢于试错、迎难而上,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3.求实是科学家精神的不变底色。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热爱科学、探求真理作为毕生追求,坚持解放思想、独立思辨、理性质疑,不断拓展认知边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海水稻到底能不能在盐碱地里丰收?即使是袁隆平,也只能在多地多年试种后才能确定答案。尽管新时代对科技创新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我们的治学和科研态度却急不得躁不得,必须尊重科学规律,大胆假设、认真求证,有一分结果说一分话,才能让科研成果站得住脚。
        4.奉献是科学家精神的道德风范。相比于单纯的才智成就,奉献精神是更为宝贵的道德品质。弘扬奉献精神要有一份静心笃志、心无旁骛的执着,从科研规律看,研究成果往往难以一蹴而就,都有一个循序渐进、量变积累的过程。据统计,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从立项到结题平均为11.4年,从结题到提名平均间隔4.4年。每一项国家科技奖背后,都是科学家们平均16年的“甘坐冷板凳”。盲目追逐热点、随意变换研究方向的做法,往往挖不到重大科技成果的真金。弘扬奉献精神还要淡泊名利、力戒浮躁,不为虚名所扰,不被功利所惑。把精力放到争待遇、抢帽子上,耐不住清静孤寂,不愿下苦功夫、笨功夫,稍小有成就便浅尝辄止,凡事先计名利而后动,只会在浮躁浮夸中迷失方向,难成大家。
        5.协同是科学家精神的时代意蕴。现代科学日新月异,其发展的深度、广度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式的科研既难以适应时代要求,也不利于科研人员自身成长。而在传统的团队合作和科研攻关模式里,比较看重“第一作者”“项目主持人”,为了自己的灵感或方法不被窃取,往往难以真正放下提防和戒备心理,使科研资源不能开放、共享,造成孤岛现象,不利于集智攻关、互利共赢。要想跟上时代步伐,必须厚植团队意识,无论团队内部还是各个单位部门之间,都要敢于拆掉科研围墙,告别“各自为战”,推进科学数据、仪器设备共享,放下顾虑进行思想交流碰撞,避免科研合作沦为“貌合神离”。
        6.育人是科学家精神的一贯宗旨。科研事业是接力事业,只有薪火相传才能推动事业拾级而上、登高望远。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卢永根院士担任大学校长时,致力于破解人才断层困局、破除论资排辈风气,甚至在罹患重症之际,还捐出毕生积蓄,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其心意之深,眼光之远,令人敬佩。“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责任,不断发现、培养、举荐人才,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以上我们简单梳理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提出及其内涵,可以说,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始终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同向同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传。
        第二部分,我想和大家重温一些科学家精神优秀代表的典型事迹。
        一代代中国科技工作者,以至真至诚的家国情怀、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硕果累累的科技丰碑,对科学家精神作出了最好的注解。
        “以身许国、艰苦奋斗”是老一辈科学家的集中写照。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以忠诚和担当、智慧和才能、奉献和牺牲,谱写出一曲曲爱国奋斗的英雄赞歌。他们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险阻,毅然回到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新中国,参加国防建设。钱学森回国以后,舍弃个人专业兴趣,服从国家需要,投身“两弹一星”工程,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由于他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郭永怀在飞机失事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救,而是和他的警卫员紧紧拥抱,将装有热核导弹试验数据的公文包保护在胸前,救援人员赶到时,他们身体已被烧焦,但数据文件完好无损。郭永怀牺牲后的第22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成功试爆;1955年4月,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布局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国务院做出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重大决定,组织上问时任交通大学校长的彭康是留在大都市还是扎根黄土地,这位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只说了四个字:“我应该去。”已步入天命之年的彭康,以非凡的毅力和卓越的领导力,完成了西迁使命。交通大学电机系的奠基人钟兆琳教授,总理特意嘱咐他,年龄较大,身体不好,夫人又卧病在床,就留在上海不要去西安了。但钟教授还是带头卖掉了自己在上海的洋房来到西北,把自己的后路都断了。就是这样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国家号召,告别繁华的上海、扎根大西北,为国家建设、为西部的文教事业奉献出青春年华,谱写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并在代代师生中传承弘扬。
        进入改革开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新的伟大征程,当代科技工作者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时代答卷,使科学家精神愈加焕发出勃勃生机。被西方媒体称为“一个让美军航母舰队后退100海里的中国人”的黄大年,长期超负荷工作,被称为“科研疯子”,仅用7年时间就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为国家安全作出重大贡献。终因过度透支自己,献出了宝贵生命。在与病魔进行最后搏斗时,他还在关心“十三五”时期航空探测关键技术装备研制的项目进展,当得知经费有限,他马上嘱咐助手说:“没事,就把项目里我们自己课题的经费先砍一点”;南仁东,中国天眼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自1994年项目预研究到2016年建成,坚持了22年。当天眼工程赢得举世赞誉时,南仁东却谦称,“我不是一个战略大师,我是一个战术型的老工人”,在因病逝世后被中宣部追授为“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时,他的夫人曾说:“我的先生南仁东一定不曾奢望会得到这样一份至高的荣誉称号。他就是千千万万中国知识分子当中的普通一员,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他就是您的邻居、朋友或同事。他身体力行的不过是这个伟大时代赋予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她的团队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便专注于青蒿素的发现、提取和研究工作,而在发表青蒿素的化学结构等重要成果时,都是署单位名,很少署上个人的名字。青蒿素拯救了越南及非洲大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而在几十年时间里,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救星是谁,屠呦呦的名字鲜为人知。她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说:“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屠呦呦得到的诺贝尔奖奖金为46万美元,当时折合人民币300多万元,她将其中200万元捐给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中医科学院,成立了屠呦呦创新基金,用于奖励年轻的科研人员。
        在农业科研领域,科学家精神也得到了很好地发扬。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曾指出,搞农业科技没有点精神没有点情怀还真搞不了,至少是搞不好。回首中国农业科技事业,在短短数十年中由弱渐强,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经由“一五”时期的不足20%提高到2019年的59.2%。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是470公斤,远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稻谷、小麦库存够全国人民吃一年,米面无忧,饭碗稳端。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一大批农业科学家的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袁隆平、赵亚夫、卢永根、朱有勇的事迹大家耳熟能详,像他们一样在农业科研各领域作出重要贡献,而又纯粹、质朴的“农民专家”还有很多。比如李保国,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人民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创新推广36项林业实用技术,每年在太行山区“务农”200多天,示范推广总面积1080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带领10多万群众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科技扶贫新路,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2016年,李保国因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58岁,中宣部、中组部、教育部分别追授李保国为“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教师。2019年,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李保国“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还有程相文,一位半个多世纪与玉米为伍的育种家,50多年来培育出39个玉米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12个,他育出的这些品种就像他本人一样,不娇气、皮实、接地气、适应性强,农民喜欢,累计种植了3亿多亩,其中“浚单20”曾经是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面积第一、全国种植面积第二的大品种。今年已是84岁高龄的程相文,疫情期间还坚持在海南育种,他有50多个春节在海南育种基地度过。几十年来,他当的最大的“官”也就是浚县农科所所长,上世纪80年代,上级党委想任命他为市里一个科研单位的副处级干部,他谢绝了。国内多家种业公司高薪聘请他,他不动心,说害怕金钱把背压弯了。
        回看我们农科院,也有着悠久的精神传承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同样有很多可歌可泣的老一辈农业科技专家为我们打下了坚实基础和精神鼓舞。棉花育种专家韩泽林,60多年与棉相伴,90多岁高龄还坚持每天下地,他曾说:“农业科研成果是靠下地干出来的,棉花是哑巴活体,缺什么会跟你要,它有表情,如果功夫下不到,你就看不懂它的哑语,搞不好科研。”韩老是我院棉花育种领域的基石,也是人梯,他把几十年的辛苦劳作全部投入到了种质资源等基础性工作,他说:“远缘杂交中间型设计思路虽然较以前的方法目的性强,但所用的时间可能很长,而最大的问题在于这种研究不能直接出品种、出成果,一辈子注定要给他人做铺路石,更不会有什么荣誉。但我认为科学研究需要有人去做铺路石,我决定放弃一切荣誉,穷尽一生把这件事情做成,能够在科学研究上做成一件事情就不简单了。”他手把手地教年轻人田间管理,直接培养出四代育种专家,为我省乃至全国棉花育种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获首届“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谷子所原所长李东辉,为谷子科研和生产呕心沥血工作41年,选育出13个谷子优良品种,他深入农村,总结群众经验,提出谷子“断根”“增粒”高产理论和技术,80年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在做完癌症手术后休养不到半年,就开始与时间赛跑,冬去海南、春到广西、夏回河北,使育种由一年一代变一年三代,1年干3年的工作,9年时间里只在家中过了两个春节。1990年在北京组织全国谷子育种“七五”攻关课题验收会议期间,因过度操劳,心脏病突发过世。按照他生前遗愿,他的骨灰安葬在中国谷子的发祥地——武安磁山古文化遗址。下葬当天,他曾经蹲过点的南宫、武安等地数百名群众从百里外赶来,含泪送行。
        正是在这些老专家们精神的感召下,几代农科人辛勤耕耘、不懈奋斗,继承和发扬了农科院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张孟臣、李玉荣等功勋卓著、德高品重的知名专家,身体不好却仍然坚持拄拐奋斗在试验田,忘我的服务在收获的田野。还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马平、董志平等新时代优秀专家代表,倾情倾力,用科技助推精准扶贫和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着农科智慧和方案,也为我们不断续写着新的农科院故事,不断凝聚着更磅礴的农科院精神。我们院现在有省管优秀专家19人、国务院特贴专家26人,建院60周年时表彰了“卓越成就奖”61人、“卓越奉献奖”30人。他们都是农科院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典型代表,是我们全院科技人员学习的榜样。当然,科技界也有一些丧失科学家精神的反面典型,比如中国农业大学的原院士李宁,贪污、挪用科研经费3000多万元,还有中国环科院原院长孟伟,贪污受贿2000多万元。这些血的教训,都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第三部分,我们应该怎样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全院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要铭记先进模范人物的功绩,把践行科学家精神作为崇高己任,切实把科学家精神融入作风、学风和人生态度。
        一是要秉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大格局成就大事业,大情怀激荡大奉献。我们每位科技人员,都要胸怀祖国,以奉献“三农”为己任,把农业科技事业放在第一位,把个人的名利得失放在第二位,只有提高站位,才能干成大事。要将个人价值追求与党、国家和人民的奋斗目标和共同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梦、团队梦融入中国梦,坚守报国为民、服务“三农”的初心使命,直面社会需求、紧跟国家战略,把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投入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创新实践中。要与大地贴得更近、与农民贴得更亲,把满足农业农民需求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让农业科研植根于农业生产、造福于农民增收。我们的青年科研人员一定要志存高远,把格局放大、把眼界放宽,不要被片面的高薪酬、高待遇俘获,耽误了自己的长远发展。当前生活中、社会上有很多诱惑,有些年轻人产生一些活思想,这可以理解。人往高处走,为了把事业做大,院里不阻拦。但是只为高薪、高待遇,我们不提倡。我院在科研经费、平台条件、体制机制上都有很好的条件,希望年轻人在跳槽时慎重考虑。
        二是要坚定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和勇气。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们每一位科技人员都要树立勇攀科技高峰的勇气和信心,要有面对失败不气馁的耐心和毅力,要选准方向,讲究方法,静下身心,心无旁骛搞研究,扑下身子做学问。在基础研究方面,要准确把握农业科技前沿热点,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努力在国家基金项目上取得突破。在应用技术研究方面,要紧紧围绕政府需求、企业需要、农民期盼,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战略性技术创新。要强化跨界融合思维,打破研究所之间、学科领域之间的壁垒,促进创新链和农业产业链精准对接,提升整合创新、集成创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同时注重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科技的融合,助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三是要坚守科研诚信底线和科研伦理规范。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文化,也是科技工作者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当前存在的浮躁浮夸之风,制约了科技创新,也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我们农科院的每位科技人员们都要树牢诚信意识,守牢底线。要恪守科研“六不”,保证科研档案与科技报告系统、真实,准确记录研究条件、研究过程、研究数据和分析结果,确保关键过程可重复、关键结果可检验,按规定管理、留存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等原始数据资料。规范引用和使用他人观点、数据及文献,尊重他人原创。按照对科研成果的创造性贡献大小和学术规范据实署名和排序,反对无实质学术贡献者“挂名”,尊重和维护成果贡献者在成果署名、知识产权归属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公布突破性科技成果和重大科研进展应当经本单位审核同意,推广转化科技成果不故意夸大技术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不隐瞒技术风险。不参加不熟悉领域的咨询评审活动,不在情况不掌握、内容不了解的意见建议上署名签字。自觉抵制人情评审,不投感情票、单位票、利益票。谨慎兼职,兼职要与本人研究专业相关,不得受聘无实质性内容的各种兼职和挂名。
        四是要涵养“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胸怀境界。科学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代科学家长期默默奉献,积累、总结、升华。我们要反对急功近利之风,反对为项目而研究、为交差而研究、为论文而研究,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最后干不成大事。我们反对科研领域“圈子”文化,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打破相互封锁、彼此封闭的门户倾向,破除各种利益纽带和人身依附关系。“圈子”文化、江湖思想,是封建余毒,与现代科技发展格格不入,只有发扬学术民主,博采众长,独辟蹊径,才能干成大事。许多农业科研项目周期长、跨度大,我们的资深专家要主动当好铺路石和领路人,做好传帮带,跑好接力赛。要放下身段潜心育人,甘做“前浪”、帮衬“后浪”,经常用欣赏和赞许的眼光看待青年的创新创造,敢于放手、支持青年人才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扛大旗”“挑大梁”。同时,“提携后学”不是单纯的科研水平培养,更要从思想、品行、能力、素质等多方面加以引导和提升,言传身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义利观。年轻科技人员要懂感恩、善发扬、敢创新。态度上要尊重、敬重老专家,作风上要继承老专家的优良传统,工作中要敢于利用现代知识方法突破原有条条框框,大胆创新。
        2019年8月,为贯彻落实中央《意见》和省科技厅相关具体举措,院党组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若干意见》,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抓好组织实施,共同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良好作风学风的科技管理制度规范,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为科研人员潜心科研、拼搏创新提供
        良好制度保障和舆论环境。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筑牢共同思想基础。把党的领导贯穿农业科研工作全过程,各级党组织要把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作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对科研人员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科技创新工作重要论述的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引导科研人员把个人理想和具体工作融入到建设科技强国、服务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加强制度引领,浓厚创新文化氛围。完善学术民主机制,充分发挥院所学术委员会、学科群、研究中心的咨询、建议作用,在科研项目立项、平台条件建设、人才培养引进、学科发展规划等方面,充分听取学术机构的意见建议,不以过多的行政事务干扰学术活动;完善学术交流管理制度,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院机关、各研究所、各研究室都要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要请国内外的大家讲,将思路、讲进展,启迪思维,开拓眼界。要组织内部交流,取长补短,碰撞火花;要健全诚信管理制度,从事
        项目、奖励、人才等推荐(提名)、申报、评审、评估等工作人员应签署科研诚信承诺书。在各类科技项目合同中约定科研诚信义务和违约责任追究条款。将科研诚信审核作为项目立项、科技奖励、岗位聘任、荣誉表彰、人才评审等工作的重要程序,对有不良诚信记录者依规进行限制;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用好我院新出台的奖励办法,每年进行定期奖励和及时奖励;研究制定职称评聘中的限制条件,设上门槛,鞭策大家努力进取。要完善人才培养制度,鼓励科研人员出国、到高水平机构大学进修学习。完善研究室建设制度,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目标任务、产出导向;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执行预算调整审批程序,完善内控制度,规范报账流程,依法依规支出科技经费。
        三是突出价值引领,正确发挥评价引导作用。坚持正确的创新导向、评价导向和激励导向,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不简单以头衔高低、项目多少、奖励层次等作为前置条件和评价依据。注重评价科研人员学术道德水平以及在学科领域的活跃度和影响力、研发成果原创性、成果转化效益、科技服务满意度等。今年2月份,科技部出台《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提出了对基础研究类科技活动推行论文评价代表作制度,对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活动不把论文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对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才评选突出科学精神、能力和业绩,加强论文发表支出管理等许多实招硬招,以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当然,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四唯”问题的“破”和“立”,论文、职称、学历、奖项仍然是学术成果评价的重要参数,破除“四唯”,破的是“四唯”在人才评价中的至上性、绝对性、数量化和极端化问题,立的是一套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反对“唯论文”并不是要否定论文价值、反对发表论文,而是要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让论文回归学术本质,避免论文功利化。同样,反对“唯奖项”也不是不去争取奖项,而是要遏制拼凑报奖、搭车报奖现象,不能有急功近利的要奖心理,为了短期利益有些项目还在研究之中就包装运作报奖。
        四是注重典型引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各单位要把握主基调、唱响主旋律,大力宣传我院做出突出成绩和获得荣誉的科技工作者,积极选树优秀创新团队和科技服务典型,深入挖掘先进事迹中蕴含的学术思想、道德情操和精神财富;加强教育培训,每年在岗位入职、岗位晋升等重要节点开展“讲好农科院故事,传承农科院精神”主题宣传教育,让践行科学家精神成为我院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自觉行动;院纪检监察部门,每年根据全院科研诚信建设需要,认真梳理问题突出、反映强烈的科研失信情形,定期发布诚信提醒,及时曝光违背科研诚信的典型案例,开展专题警示教育,切实推动科研环境的持续优化。
        同志们,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指引伟大的事业。让我们不断践行和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树立精神标杆、鼓足精神动能,在奉献“三农”、矢志创新中,开启新征程、展现新担当、奋发新作为,创造出无愧历史、无愧时代的更大业绩,为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附件: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树立良好作风学风 勇作乡村振兴科技中坚
--在全院庆祝建党 99 周年暨“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访问:6316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网络中心 制作维护
地址:石家庄市和平西路598号 邮政编码:050051 备案号:冀ICP备0902021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