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5/1 23:37:11
 
English     办公OA     邮箱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院内新闻  >> 新闻信息
 
我院与迁安市开展的山区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探索取得重要成效
作者:许皓月   审核:廖宝红         发布时间:2010/7/14 0:00:00   信息来源:院党委办公室

针对燕山山区工业和经济发展水平较好与传统农业落后传统发展方式之间的矛盾,以及“工农业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从2002年起,我院与迁安市便以“市院合作”的形式,开始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问题的研究与实施。几年来的探索实践,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其探索的基本情况,7月7日《科技日报》第4版,以《软课题不软:一条科技支撑和引领新农村建设之路——河北省农科院和迁安市探索山区现代化农业发展综合模式的调查》为题,作了特别报道。
       
        附:7月7日《科技日报》第4版,软课题不软:一条科技支撑和引领新农村建设之路——河北省农科院和迁安市探索山区现代化农业发展综合模式的调查
       
       


        软课题不软:一条科技支撑和引领新农村建设之路
        ——河北省农科院和迁安市探索山区现代化农业发展综合模式的调查
       
        2010-07-07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刘廉君
       
       


        针对燕山山区工业和经济发展水平较好与传统农业落后传统发展方式之间的矛盾以及“工农业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将代表燕山山脉典型特点的山区县(市)迁安市作基地,从2002年起,开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研究和示范。
        项目针对该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编制了《迁安市农业与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规划》等7个发展规划;建立了强有力的项目组织管理体系;规范的制度体系;搭建了技术、政策、资金和项目服务平台;开展了百名专家、百项技术进迁安的行动,为项目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各种资源保障。按照“层次推进”的发展进程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2年以来,共有317项科技成果落户迁安市,培训农民11.5万人次,成果覆盖迁安市19个镇乡486个村10.5万户,镇乡覆盖率100%,村覆盖率90%以上。迁安市主要农作物调优率达90%以上,农民人均增收810.75元。最高年份2009年的推广面积89.3万亩,占迁安市耕地和林果总面积的81.1%。年推广面积逐年增加,累计推广面积311.26万亩。为迁安建立了八大综合示范园区;扶持培育了农业龙头企业23家,注册品牌10个,应用52项农业标准与规范,创省级名优农产品19个,9个农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43个农产品通过了有机认证,年销售额2.47亿元,先后有20个产品或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名优农产品。农业机械化率由2001年的65%上升到2009年的79.5%,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21%上升到2009年的51%,农业产业化率由2001年的34%上升到2009年的68%,获社会经济效益5.8亿元,在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由于本项目的实施,还使60个省部级以上项目落户迁安,吸引社会资金2.3亿元。
        通过项目的实施,创立了“科技引领,政府扶持,供需对接,项目运作,互惠互利”的政府与科研单位有机结合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探索出了“规划先行,技术跟进,园区示范,信息快递,梯次推进”的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山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方法;走出了“以工补农,优化产业,打造精品,扩展功能,循环发展”的山区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推动了迁安农业由传统向现代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5月9日,由河北省山区经济技术开发办公室组织同行专家对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和迁安市人民政府共同完成的“燕山山区科技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典型示范”项目进行研讨,会上,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院士等专家认为,该项目建立了科技支撑和引领山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综合模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具有示范推广价值。
       
        整合资源:创立促进山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制
        燕山横亘在京、津、冀北部,是首都的绿色屏障和水源地。燕山河北辖区内包括承德、唐山、张家口、秦皇岛和廊坊5市36个县(市、区),占全省172个县(市、区)的20.9%,占河北省山区县(区、市)的55.4%;总面积7.97万平方公里,占河北省国土总面积的42.4%,占河北省山区总面积的68.1%;总人口1385万人,占河北省总人口的20.1%,占河北省山区人口的56.8%。燕山山区是河北省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也是首都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其农业农村发展的进程直接影响着首都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生态安全,在河北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迁安市位于燕山南麓,处于“京津唐秦承”城市圈中心位置,区位优势明显。具有低山、丘陵、谷地、平原地貌类型,其平原、山地、沙地各占1/3。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杂粮、甘薯和果树等为主,是燕山山脉典型的半山区传统农业县(市)。
        河北省农科院在对迁安市农业生产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在迁安市建立现代农业综合转化和示范基地的构想。该想法得到迁安市委、市政府赞同。
        2002年,双方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签订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示范县(市)建设科学技术合作协议书”,市院合作项目正式开始实施。
        “市院合作”是政府和科研单位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式,国内很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也都进行过尝试。
        上世纪80—90年代,河北省组织河北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送科技进山扶贫方式,曾走出了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本世纪初,黑龙江农科院科技帮扶10个弱县的“龙江”院县共建发展农业生产模式;以及各地普遍实行的“科技下乡”活动等,通过送科技到基层进行科技扶贫或促进生产发展,对当时当地的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单向推动农产品量的增长模式已明显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技术的供需双方难以形成利益的共同体,不能建立起长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为此,探索在我国农业农村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时期和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阶段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长效机制日益重要。在具有燕山山区代表性和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时期的迁安市,建立“科技引领型”的成果转化模式,为燕山山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树立先导型样板成为共识。
        通过平台建设整合资源,使平台建设成为项目建设事半功倍的有效载体。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以院方专家和成熟的技术为核心,充分发挥迁安市政府的扶持、协调作用和地方科技人员的配合作用,他们共同搭建起了技术、政策、资金、项目平台。
        技术平台:
        本项目中共有10个专业100多名院方专家形成了与迁安主导产业相匹配的专业和梯形智能结构,连同引进迁安的317项技术构成了促进迁安农业生产发展的科学技术平台。
        政策平台:
        在市院双方确立的“依托创新、开放联合、加快转化、服务迁安”合作方针指导下,作为年度工作重点,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每年实施 “派百名专家、带百万资金、转化百项科技成果到迁安”的“三百服务工程”;同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强市院合作项目服务迁安农业发展的意见》,把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的成绩作为年终考核、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围绕迁安农业主导产业开展抓典型、树样板、组织技术擂台竞赛等活动;在迁安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和专家调度工作等方面出台了18项服务迁安的政策。
        迁安市委、市政府把市院合作项目作为农村经济发展重要的惠农工程项目来抓,连续八年写进了市委、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把设施农业、林果业等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进一步提高防范风险能力”。先后与院方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市院合作项目管理意见》、《迁安市人民政府、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合作工作方案》等3个专门文件,为市院合作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
        资金平台:
        市院双方设立了市院合作项目基金,建立了一个“迁安市安排专项资金、迁安市及有关部门与院方联合争取国家、省农业项目经费和院方在迁安市实施国家、省科技项目资金”等三项资金的市院合作项目资金平台,用于作为鼓励农民、企业、农业服务组织、科技示范大户或种植大户重点项目的建设保障资金。
        2002—2009年迁安市政府财政直接拨款2815万元作为专项基金,院方在迁安投入成果转化资金300万元,市院双方联合争取国家、省、部、唐山市各级项目资金3200万元,共计6315万元用于市院合作项目建设,吸引建设项目社会资金2.3亿元,为保证市院合作项目顺利开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
        项目平台:
        项目是市院合作中科学技术的主要载体。合作期间,市院双方围绕着迁安市杂粮、甘薯、蔬菜、花生、果品、苗木、饲用作物和农产品加工八大产业优势进行了项目平台建设,制定了市院合作项目补助或扶持办法,鼓励农民、企业、农业服务组织、科技示范大户或种植大户进行新品种引进与示范,甘薯繁育基地建设,名优精品蔬菜果树示范园和农业观光旅游专业村、品牌注册等特色农业重点项目和具有引导性的农业重点项目建设,院方进行项目建设的科技指导并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双方根据项目投资规模、方向和带动能力给予项目资金的补助。
        到目前为止,院方共在迁安引进新品种227 个,新技术90项,集成技术30项。与此同时利用迁安的资源、生产、经济优势和院方的科技优势,市院双方联合向国家、河北省和唐山市有关部门争取项目60个。包括国家级科技攻关后补助项目——甘薯产业化促进项目、国家谷子改良中心“十五”重大科技项目——绿色杂粮产业开发项目、国家科技部重点开发项目——优质果品示范项目等7大类重点研究、示范、开发项目14项;实施了省科技厅农业新品种展示、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等建设类项目等省部级项目43项,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的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科学规划:构建科技引领山区农业发展方式
        迁安市属于典型的半山区,为优质核桃、板栗等干果的优势产区,是驰名中外的“京东板栗”主产区。其山区昼夜温差大、光照资源充足的气候特点又非常适宜发展优质杂粮、甘薯等,曾是河北省重要的山区农业县市。
        由于长期的传统农业发展方式,使迁安市没能很好的发挥其资源优势。存在着农业生产资源丰富,但主导产业优势不突出;品种混杂,产量低;以农户分散生产、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自产自销为主要经营模式,产品无标准,无规范,等级层次不齐;农产品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没有深加工产品更没有形成品牌,市场竞争力差,农业产值低;铁矿无度开采,生态环境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突出问题。
        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他们确立了“以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创新战略、品牌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技引领、政策支撑、项目拉动、园区示范为手段,构建以“技术”为核心的专家、制度、产业三维一体的长效运行机制,最终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
        在对迁安农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和技术需求分析的基础,他们分阶段、分产业制定了以《迁安市农业与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规划》为代表的7个发展规划。建立了项目组织管理体系,由市院双方主要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由院方和市方不同专业学术带头人组成的专家小组,由院市双方业务主管部门管理下的专家工作站和试验站组成的工作小组。
        按照“层次递进”的原则,他们确立了分进行技术引进和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产业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三个阶段进行项目研究与示范。
        为了实现“三步走”的战略,从加强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入手,他们建立了包括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和工作小组三部分的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分别负责整体项目的调控、整体项目的技术决策、以及对科技合作工作进行组织协调管理,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和组织落实。
        规范的制度体系是本项目顺利进行的体制基础,市院双方根据迁安市农业发展的特点,分阶段出台了22个配套的管理性文件,形成了一套阶段式递进的规范性管理制度。
        在技术引进、示范、调整农业结构的第一阶段,市院双方为了明确责任,规范义务,签订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示范县(市)建设科学技术合作协议书》、《联合建立蔬菜种植繁育基地合作意向书》、《合作开发绿色杂粮项目协议书》等包括8个法定协议在内的10个规范性管理文件,保证了品种改良和新技术的推广示范。
        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第二个阶段,市院双方以项目为载体,按年度分别制定了《省农林科学院驻迁安专家站管理办法》、《市院双方关于建立专家工作站和农业科技试验站的意见》、《2004年科技合作项目管理办法》、《2005年市院合作项目补助方式及标准》、《2005年市院合作项目扶持奖励办法》、《2006年市院合作项目扶持办法》、《2006年市院合作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9个促进科技成果大面积示范、龙头企业发展和创名优品牌的扶持办法和奖励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有力的促进了迁安市六大主导产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同时也促进了龙头企业建设和品牌的创建。
        在建设现代化农业的第三个阶段,按照“用国内外最先进的现代物质条件装备迁安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迁安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迁安农业”的思路,迁安市与华北五院共同制定《迁安市—华北五院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示范基地项目2007年科技合作项目扶持办法》、《迁安市与华北五院农业科技合作项目管理办法》、《迁安市与华北五院科技合作项目验收管理办法》等3个项目管理办法,推进了迁安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度体系的建立使本项目实施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成为科技合作工作发展的“助推器”。
        “市院合作”之初,市院双方确定了依托院方的科技、人才优势和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将院方的优良品种、成熟技术引入迁安进行示范推广,调整产业结构;根据迁安的区域特点进行技术集成创新;建立科技示范园区,对农民进行现场教学和科技培训。
        通过第一阶段的工作方案实施,迁安的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农业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比较效益低,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产品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面对这些问题,市院双方决定实施“品牌化战略”,进而,推进农业产业化。对优势农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公司化运作、园区化管理。从推广应用和制定标准入手,实行标准化生产;从引导农民建立标准化基地入手,实行园区化管理,规模化经营;从建龙头企业入手,实施龙头带动订单生产,统一收购、集中销售,解决一家一户不易销售问题;上品牌、创名牌、精品包装上市、品牌化销售,解决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问题。
        市院合作项目充分利用院方科技优势和迁安市资源优势,在规模扩张的基础上,进行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利用“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的模式,开发出了绿色杂粮、特色花生、无公害甘薯系列、功能蔬菜、盆栽观赏蔬菜等系列精品。
        通过产业升级,引导培育了23家龙头企业,加工生产有核桃油、淀粉、粉丝、豆制品、果汁饮料等18类产品,年销售额达2.47亿元,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增值。
        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关键在于创品牌争名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实现品牌效应。为了打造农产品优质名牌,他们始终把品牌创建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来抓。
        一是政策促品牌开发:规定农产品龙头企业每注册1个农产品商标财政支持资金2万元,年创1个省名优产品政府奖励2万元,争创1个绿色食品奖励3万元,大大调动了企业创品牌、争名牌的积极性,开发出的系列精品产品几十个,累计注册 “金鑫”、“千龙”、“乐丫”、“阜安”、“乡香”、“徐流水”、“大地瓜”、“福满川”、“ 冀比赞”、“乡香”等10个农产品的商标品牌。
        二是组织设计农产品包装:农产品的包装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商品价值,为此聘请专业人才,本着美观大方、突出特色的原则,对每个农产品的包装进行设计,如杂粮包装、板栗包装、粉丝包装设计等得到了顾客的好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暨2004—2009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阜安”牌小杂粮、无公害保健蔬菜、甘薯粉条(丝)、食用花生等系列产品,“嘉久牌”超级红地球,“富满川”牌核桃、板栗系列产品中等先后共20个产品获得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名优农产品”称号。
        三是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档次,在名优产品创建的同时,积极组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目前,已有白小米、绿小米、小香米、富硒小米、番茄、黄瓜、豆角、彩椒等8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谷子、葡萄和花生等共有43个农产品通过有机认证。仅“阜安”牌甘薯淀粉系列产品获河北省名优产品称号和农业部“绿色食品”标识后,迁安市甘薯加工业年产值就达到7.4亿元。
       
        梯次推进: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迁安市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历史上是以铁矿开采和钢铁冶炼为主要形式的工业经济形态,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后,迁安进入了工业化快速阶段,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连续7年保持河北省首强,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和能力。2001年,迁安市人均GDP为15059元,为同期全省平均水平的1.8倍,农民人均收入3290元,为同期全省农民人均收入1.3倍。
        整体而言,迁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比全省平均水平快五年左右。在2005年度全国最发达百强县(市)评比中名列第37位,在第八届、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评比中分别位居第25位、第24位。
        然而,迁安市的农业在同期仍处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传统的发展方式制约着迁安市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通和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工农发展不协调”和“城乡差别”,出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全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相称的“一个不相称”,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区域间不和谐、农民群众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和谐的“两个不和谐”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市院合作项目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阶段后,特别注重了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利用信息技术传播速度快、渗透力和带动力强的特点,他们投入资金,重点进行了市农业声像信息为核心的信息服务平台改版升级;通过市、乡、村三级农业信息网络发布技术信息;利用迁安电视台《迁安新闻》和《农技电波》专栏宣传新技术、新成果;建立了“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编发《市院合作信息快报》五个方面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建立起了一套囊括网络、电视、电话、报纸等于一体的全面覆盖迁安市的信息传播网络体系,加快了科技和信息传播速度。
        迁安市是钢铁城市,在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恶化问题凸显出来,矿山废弃地达到1.68万亩。2007年市院双方组织召开了迁安市矿区生态修复科技论证会,在配合迁安市“百矿披绿”工程的基础上提出生态修复技术措施和模式,利用院方二次资源利用技术将矿山废弃物配以沼气生产的残渣、废液作为无机生态蔬菜栽培原料;利用复垦土壤快速熟化培肥技术修复污染土壤,加以林业固坡保土工程措施,建立循环农业经济模式。
        目前,这种市院合作模式已由单一河北农科院,扩大到迁安与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四家农科院等20多个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对接。
        针对迁安市五重安乡苏家沟村多年来大片工业废弃地不能充分利用、山坡荒地的果树资源浪费问题,院方联合华北其他五省区农科院,以培育产业集群为目的,规划建成了集生态养殖、旅游、观光、果品采摘、杂粮种植、农产品加工销售、餐饮、休闲为一体的瑞阳综合性生态农业园区,它也是目前河北省独有的废弃矿山生态恢复型综合农业观光园区。
        该园区流转土地1200余亩,其中工业废弃地占了380亩,其余的是山坡荒地。在改造工业废弃地的基础上,建成了具有四大功能区的园区:即特色养殖区,名优果品采摘区,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展示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区。特色养殖区占地120亩,散养宫廷皇鸡10000只,养猪1200头,存栏梅花鹿280只。名优果品示范采摘区占地350亩,引进了板栗、核桃、桃、杏、苹果、梨等20多个名优品种。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展示区20亩,引进了院方的春节特供桃、立体水培蔬菜、名优蔬菜品种示范项目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区20亩,建成年加工2000吨杂粮加工厂、年加工2000吨果品加工厂、年加工3000吨精炼油加工厂、年加工2000吨甘薯系列产品加工厂各一座,主要加工有机杂粮、果品、有机精炼花生油,特种甘薯原生态薯脯系列产品加工等。
        另外,园区通过土地流转还建立了各种杂粮30多个品种杂粮示范基地、绿色甘薯基地、花生基地300亩、现代化日光温室大棚10个、野生药材基地100亩、娱乐垂钩园20亩、美化绿地面积35万平方米。成为河北省百万亩杂粮重大创新项目示范基地。瑞阳生态园区的建设吸纳120户本村及周边农民入住从事餐饮服务业,安排500余人就业;同时该园区的建设带动了茶井沟葡萄采摘园等周围农业旅游资源的建设开发。
        据统计,瑞阳农业生态大观园通过生态恢复,规模生产,精深加工,品牌销售,可直接增加收入700多万元。
        目前,已建造了1000多亩以核桃、桃树、杏树幼林为主体的林草、林薯、林花(花生)复合系统模式,建成了如瑞阳生态农业大观园工矿废弃地生态恢复园区,使迁安的矿山废弃地重新恢复了它的应用价值,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益,促进了生态安全。
        他们坚持以提质增效为重点,把林果发展与观光旅游相结合,以规范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发展林下经济,推广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模式,建立了一批以“步步川‘林果专业村’,白羊峪‘旅游专业村’,石梯子沟‘工矿开采及旅游专业村’”为代表的专业村,形成了典型引导,技术推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为了实现蔬菜周年生产上市,本项目提出了通过品种的合理搭配,建立日光温室蔬菜周年种植模式:引进自动卷帘设备、滴灌设备等,推广实施了“促成栽培、简化栽培、智能化栽培”技术、“设施蔬菜精品开发、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蔬菜营养块育苗、设施蔬菜无公害生产、一膜两网防虫控病”等7项技术,在迁安集成建立了120座现代化日光温室。同时引进甘薯薯脯加工、甘薯颗粒全粉、小米营养粉、精制花生油、生物制剂代替明矾加工粉条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10项,促进了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提质增效。
        以华北五院的科技成果作支撑,以迁安市原有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他们重新规划设计建成了迁安市瑞阳生态农业大观园、白羊峪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云山峡谷有机农业观光园等3个旅游观光农业园区,将生态旅游和传统旅游相融合,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
        云山峡谷有机农业观光园依托云山峡谷的旅游自然资源,先后扩建了以有机板栗、核桃、大枣等果品特色采摘为特点的有机果品采摘园和放养为主的宫廷皇鸡养殖园,使云山峡谷的旅游资源更加丰富。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
        利用循环产业的发展模式,本项目引进沼气池建设技术,建立了以沼气为纽带的“牛—沼气—菜”模式的循环农业。形成了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的农业循环经济,使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也同时得到了治理。
        迁安市已建设沼气池6万余个,每年可生产沼液、沼渣100万吨左右,与蔬菜有机无土栽培技术相结合,用沼渣、沼液做肥料进行蔬菜生产,不但使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得到了治理,而且解决了日光温室连作栽培造成的病虫害发生严重、品质差、产量低、效益差的问题,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生产出的蔬菜达到AA级绿色标准,形成了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的农业循环经济。本项目利用这项综合技术,建立了节能减排观光示范园——迁安市农业科技园区有机养殖园、杨各庄镇福源养殖场零排放综合利用示范园,引进示范太阳能照明、太阳能杀虫、生物能利用等新型能源利用技术。
        循环经济的发展,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态和空气质量,2009年迁安市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标准天数达到349天,比2008年增加34天,比2004年增加67天。
        承包100亩荒山进行栗树种植的迁安市大五里乡小庄户村农民王贺民,从市院合作中尝到了甜头,专家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技术推广方式,不但使他新种植的板栗树结果期提前了2至3年,还使他的老树增产40%以上。他还亲身感受到:天变蓝了,水变绿了,风变清了,环境变美了……
        迁安山区农业发展根本在于实现了“三个转变”,即实现了从注重速度和数量的粗放型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的集约型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了综合素质不高的密集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技术型新型农民的转变;实现了单一农业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转变。河北农业大学李建国教授认为: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和迁安市共同实施的这一软课题项目真的是“软课题不软”,是继河北省开创了太行山道路后,科研单位、科技工作者和政府合作又走出的一条“燕山道路”。
        本项目曾聘请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等专家学者以及唐山市负责同志,举办了一次“从迁安经验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高层论坛,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以本项目为支撑的迁安新农村建设走在了全国先列,为“以工业化、城市化带动农村现代化,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键词:阅读:2640
相关信息              
   我院召开全院信息宣传与党建工作会议 院党委办公室 2014/4/30
   遗传生理研究所召开学术委员会议 遗传生理研究所 2014/4/30
   王慧军院长主持召开河北省渤海粮仓建设工程新型服务体系工作会议 渤海粮仓项目办公室 2014/4/30
   我院召开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科技管理处 2014/4/29
   植保所工会举行职工登山比赛 植物保护研究所 2014/4/24